首頁>健康>

脾虛的症狀

脾虛的主症:食少納呆,體倦乏力,食後或午後腹脹,大便溏洩。

脾虛的次症:神疲懶言, 口淡不渴,腹痛綿綿,噁心、嘔吐,脘悶,腸鳴,面色萎 黃,浮腫,排便無力,舌質淡,舌體胖或有齒印,苔薄白,脈細弱。

脾的作用

1.脾主運化

中醫認為脾主運化,在整個消化系統中發揮消化食物的作用,脾具有把飲食物化為精微,並將精微傳輸至全身的生理功能,即脾主管人體對飲食物的消化吸收。所以在中醫裡如果有消化不良,就採用健脾胃的方法治療。

有人會問:胃不是主消化的嗎?其實胃不是主消化的,胃只是消化的第一步,其主要作用是暫時容納食物。所以中醫有句話叫做“納食主胃,運化主脾,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健脾和胃才是有助於健康的。

2.脾主思

中醫還認為“脾藏意,主思”。中醫認為為“脾意”既能產生短 時記憶,並進行資訊加工機制處理形成“腎志”即長時 記憶,也可以根據資訊加工的需要從“腎志”提取相關 資訊以供參考。 脾意一旦受損,就會出現功能失調,導致記憶力、注意力等多種認知成分下降。 在臨床上 脾意初傷可見思維貧乏,思維鬆散,精神不集中,肢體 倦怠等症狀;久傷可導致精神緊張,自言自語,獨坐獨 蹲,神思恍惚,多寐易驚,怔忡健忘,敏感多疑等精神症狀。所以研究認為痴呆、精神分裂症等以記憶力下降為主要臨床表現的 疾病應用健運脾胃為治法能取得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

脾虛的後果

1.脾虛致痺

脾虛運化失職, 氣血生化無源,營陰無以供養,則肌肉、筋骨、關節不 得濡養,不榮則痛,發為大僂;衛外不固,則邪氣乘虛 而侵入,閉阻肢體經絡關節,而致氣血執行不暢,不 通則痛,而致大僂發生。若脾胃虛弱, 脾失健運,無力運化水溼,聚溼為痰,流注筋骨、關節 等處,則可見關節腫脹、疼痛等症狀,不通則痛,發為 大僂。

2.脾虛溼盛

脾胃為後天之本, 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不足導 致機體功能紊亂,誘發強直性脊柱炎的發生發展。 現代研究也有 報道, 患有四肢關節炎的年輕患者如果合併腸道炎 症,則中軸脊柱關節病變發病率增加。臨床上患者就診時出 現腹脹、消化不良、大便不成形舌苔白厚膩等症狀體 徵,均提示屬脾虛溼盛,須從脾論治。

如何健脾

脾虛也分為脾氣虛、脾陽虛、脾虛下陷證、脾不統血證等,不同的脾虛證,治療有所差別。可選用草果四味湯散,四君子湯,肥兒散,健脾安神合劑等。還可以使用艾灸、拔罐、鍼灸、推拿的方法。

日常飲食要注意清淡、營養,不吃辛辣、刺激、油膩、生冷、寒涼的食物。注意勞逸結合,勤鍛鍊,少熬夜,不酗酒。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用於補腎的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