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權紅整理 肖相如頻道

導讀:今天學習方和謙先生運用補中益氣湯的經驗。

補中益氣湯出自李東垣《脾胃論》。其方用藥普通,但組方及立方本旨有一定代表性及學術性,是經過多年實踐成為脾胃學派的代表方劑。

《湯頭歌訣》:補中益氣芪術陳,升柴參草當歸身,虛勞內傷功獨擅,亦治陽虛外感因。

01

方解:名為補中益氣,非全用補氣之藥,其中只有參、術、芪、草起到了補中益氣的作用。

人蔘:甘、微苦、微溫,大補元氣,補脾益肺。

白朮:苦、甘、溫,補氣健脾,燥溼利水。

黃芪:甘、微溫,生用益衛固表,實腠理,本方炙用補氣昇陽。

甘草:甘、平,有“國老”之稱,調和之意;生甘草,調和諸藥,清熱解毒;本方用炙甘草,調和諸藥,補脾益氣。

當歸:甘、辛、溫,補血和血,走血分,作用隨方劑及藥用部位不同有所變化;補血用當歸身,破血用當歸尾,和血用全當歸。

陳皮:辛、苦、溫,理氣降逆,化痰止嘔,《本草求真》雲:“同升藥則升,同補藥則補,單用理氣化痰。”

升麻:辛、甘、微寒,昇陽明胃氣達表。方師應用此方,一般不用或少用升麻,因以前加工為蜜炙升麻,現在不經蜜炙,其性解表走竄。

柴胡:辛、苦、微寒,行少陽辛解達表。

當歸、陳皮配伍,佐參、術、芪、草發揮最大效用。升麻、柴胡使藥物補性通過自身代謝自裡達表,既補又調和氣血,使氣血執行,達到升清降濁的目的。

引藥“姜棗”,一般用生薑3片,大棗4個。

諸藥配合,補氣為本,理氣和中,升舉清陽,以達於外。

藥物用量:李東垣原方黃芪用量為0.6~3g,取其輕清上升之意,後世醫家濟急時,常常加大用量,可用到15~20g。

升麻、柴胡用量不宜太大,最多不宜超過3g。因為內虛之證忌升散,藉此二藥只為升提下陷之清氣。

02

立方本旨:升舉清陽。治療氣虛清陽下陷之證。

應用:本方主要用於治療飢飽勞逸內傷脾胃所致身熱心煩、頭痛畏冷、懶言少食、四肢睏倦、自汗口渴、動則氣短而喘、脈象虛大之症;或因中氣不足,清陽下陷所致洩利,或寒熱似瘧久不愈之症。

正如《成方切用》所說:“煩勞內傷,身熱心煩,頭痛,惡寒,懶言惡食,脈洪大而虛,氣短而渴,或陽虛自汗,或氣虛致瘧痢,脾虛,久不能愈,一切清陽下陷,中氣不足之證。”

《婦人良方》亦有:“元氣不足,四肢倦怠,口乾發熱,飲食無味,或飲食失節,勞倦身熱,脈洪大而無力,或頭疼發熱,惡寒自汗,氣高而喘,身熱而煩。”

加減法:

腹中痛,加芍藥,緩中活血化瘀;惡寒冷痛,加桂心;

惡熱喜寒之腹痛,加生黃芩;惡寒喜熱之腹痛,去芍藥加益智仁、半夏;臍下痛,加熟地黃;

胸中壅滯,加青皮;心下痞,加黃連;

頭痛,加蔓荊子,痛甚加川芎;巔頂痛加藁本、細辛;

便祕,加當歸、元明粉;久痰嗽,加麻黃;夏季痰嗽,加款冬花、麥冬、五味子;虛人感受風溼而身痛,加羌活、防風;久瀉,加茯苓、益智仁、肉豆蔻;不明原因低熱,加青蒿、銀柴胡等等。

臨床在升舉清陽,補中培中的基礎上覆雜辨證,靈活掌握,起到異病同治的作用。

注:具體治療與用藥請遵醫囑!本文選摘自《中國現代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方和謙》,方和謙主編,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2008.10。本公眾號僅用之進行學術交流,若有侵權請聯絡刪除,轉載請註明出處。

//////////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在夏季多雨,體內溼氣重從而還會有溼疹,一定要看中醫推薦的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