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經常會聽見人們這樣說“千寒易除,一溼難去。溼性黏濁,如油入面。”

其實這句話是形容人體內的溼氣過重的,那麼,你知道為什麼夏天容易溼氣重嗎?溼氣重應該怎麼調理?

為什麼夏季會溼氣重?

溼氣重有兩種說法:

①外溼,夏季的雨水多,空氣比較潮溼,容易導致人體外溼氣;

②內溼,這是因為體內脾虛造成的。

現在的我們生活在冬有暖氣夏有空調的環境中,夏天本該是出汗的季節,卻因為使用空調,汗液揮發不出而淤積體內,導致面板開合的功能下降,從而抵禦病邪的能力也就差了,極容易導致體內溼邪堆積,造成陽氣虛衰。

而且在酷熱的季節,人們除了貪圖冷氣,還酷愛冷飲、冷盤,從裡到外都透著涼快勁兒。殊不知,為貪圖這樣的“涼快”,已經將溼邪深埋在體內,成為困擾健康的一大隱患。

溼氣重對身體有哪些影響?

①傷害關節

溼氣進入關節,與"寒"相遇,會形成寒溼,是引發炎症,導致關節疼痛的重要原因。

②肥胖+浮腫

溼氣入皮下,會影響面板細胞的新陳代謝,降低脂肪燃燒效率,從而導致肥胖。過多的溼氣滯留在體內,加重脾運化水溼的負擔,就像馬車超載一樣,有時甚至會影響腎的利尿功能,嚴重的可繼發全身浮腫。

溼氣過重,會造成"溼氣黏腸",大便次數增多,且有拉不乾淨的感覺。

中醫說,"溼氣如裹",溼氣重會影響細胞間的通透性,就像一床溼棉被蓋在人的身上一樣,會讓你常常有頭沉、無精打采的感覺。

④帶下病

體內溼氣過重,容易導致脾虛,使得溼氣下注,使得女性出現白帶多,白帶有異味等情況,嚴重時還會導致炎症。

⑤影響性功能

外溼多由氣候潮溼,坐臥溼地而致病。內溼多因喜食冷飲,貪吃生冷瓜果等寒涼之物,損傷人體陽氣所致。溼氣影響腎氣的宣化功能,導致水汽停滯,造成腎積水,影響性功能。

怎麼判斷自己有溼氣?

①頭髮愛出油、面部油亮;

②睡覺流口水、口臭、身體有異味;

④臉色蒼白,原本紅潤的臉頰不見了;

⑤睡覺打呼嚕,痰多,咳嗽;

⑥大便稀黏腥臭,粘稠(不易沖掉);

⑦感到累,連說話都懶得說,沒力氣;

⑨小肚子大(常有脹氣),身體浮腫;

⑩耳內溼、毛髮粗糙,易脫落。

以上這些,中招的越多,說明溼氣越重,需要好好祛溼了!

溼氣危害這麼多,該如何祛溼呢?

說到祛溼,很多人就會想到喝薏米茶祛溼。

沒錯,薏米是祛溼要藥,但是,我們要知道,薏米是非常寒涼的,是不能久服的,張仲景都是用它來當藥,使用時也多配合麻黃附子這樣的辛熱的藥。而茯苓則藥性平和,利水而不傷正,相較而言,茯苓更適宜日常食用。

茯苓自古被視為“中藥八珍”之一,其味甘、淡而性平,有利水滲溼、健脾、寧心安神的功效。

因此,祛溼用茯苓,既能滲溼以治“標”,還能健脾治其“本”,標本兼治,祛溼效果怎麼能不好呢?

但要注意的是,茯苓雖好但是孕婦慎用!因為茯苓利水滲溼,它是下行的,容易引起滑胎。

除此之外,糖尿病人和更年期的人也應儘量少用,但如果非用不可的話,最好配合甘寒養陰的藥材使用,如熟地黃、枸杞子、甘草,這些都有滋補津液的作用,配合使用就會達到補腎陰的效果。

熱水泡腳祛溼

夏季,即使天氣炎熱,也要注意用熱水泡腳,並且,泡腳水中加點“料”,對於祛溼效果更佳!

①泡腳水+花椒

中醫認為花椒有祛溼、驅寒的功效。花椒本身性辛溫,香氣濃重,能夠祛除寒氣。日常用花椒泡腳,花椒的除溼除燥的功能通過腳底傳遍五臟六腑,改善女性宮寒的體質。

花椒有殺菌止癢的功效,使用花椒泡熱水薰洗外用,能夠緩解婦科炎症,消炎殺菌。

②泡腳水+生薑

用熱姜水泡腳則更加促進腳部血液迴圈,從而消除疲勞、驅走體內寒氣,促進新陳代謝,達到養生保健的功效。

姜水泡腳時,使用老薑效果更好,不僅能預防感冒,還能散寒、除溼、活血、減少手腳冰涼,甚至有暖腎養腎、延緩衰老的作用。

養成良好的習慣

①避免穿太露的衣服

對喜歡穿露肚臍裝的年輕女孩,要注意穿衣,露臍裝,容易讓溼邪侵入身體。另外,洗完頭要及時吹乾等,以免溼氣入體。

②少喝啤酒

中醫認為“酒助溼邪”,所以酒精最好少碰,更不要喝大酒,或借酒消愁。

中醫認為,睡不夠是脾虛的症狀。睡好覺能讓身體更輕盈。建議不要熬夜,作息規律正常,最晚在11點睡覺。

④飲食要清淡

生冷食物、冷凍食品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不宜經常食用,如冰淇淋、冷飲、生菜、西瓜、苦瓜等,也可以在烹調時加入蔥、姜,降低蔬菜的寒涼性質。

⑤少吃涼

中醫認為,吃過多生冷食物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容易被外邪入侵,導致身體溼氣加重,比如冷飲、冰鎮啤酒、雪糕、冰鎮水果等都屬生冷食物。

⑥多運動

運動少的人常會出現身體沉重、四肢無力等溼氣大的表現。越是不經常運動,身體內淤積的溼氣就會越多,久而久之,身體就易出現問題。

體內溼氣重帶來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合理的祛溼方法才能加快體內溼氣的排出,平時多鍛鍊能排出體內的溼氣,還能加快熱量及脂肪的消耗。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中醫月經不調,12種常用中成藥,建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