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壽命究竟幾何?孔夫子在《論語》中,說到“七十而從心所欲”,後世人便俗化為一句話:人活七十古來稀。然而《內經》則說:“人之壽,百歲而死”(靈樞.天年),後來儒學大師程顥、程頤,在《二程遺書》中則說人的壽命可以活過120歲。而現代醫學科學家認為,如果一個人既未患過疾病,又未遭受到外源性因素的不良作用,則單純性老衰要到120歲才出現生理性死亡(林乾良著《養親壽老集》)。古今看法一致。
那麼怎樣才能獲得長壽呢?
孔子在《論語.雍也》提出:“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後來《孔子家語.五儀解》中,又從政治、倫理、醫學等方面,進一步發揮了這種仁壽觀。漢儒董仲舒繼承孔子這一思想,也說得更加明白:“仁人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淨,心平和而不失中已,取天地之美以養其身,是其且多且治。”(《春秋繁露.循天之道》)
什麼叫仁呢?程顥說:“義、禮、智,皆仁也。”(《識仁篇》)
仁,本應是一個道德概念,卻引入醫學領域,而且獲得全人類的認同。西方蓬勃興起的身心醫學,從精神層面,仍然是“仁”;從物質層面,則是中國氣功和印度瑜珈。西方身心醫學認為,心理平衡是生理平衡的重要條件。精神的寧靜愉悅,可以提升人的免疫功能,可以增加細胞的分裂次數,更為現代醫學證實。這和中國古人的認知不謀而和,《二程遺書》卷十八論及“上古人多壽,後世不及”時便說,“堯舜之民,何故仁壽?桀紂之民,何故鄙夭?才仁便壽,才鄙便夭。壽夭乃是善惡之氣所致。仁則是善氣也,所感者亦善。善氣所生,安得不壽?鄙則惡氣也,所感者亦惡。惡氣所生,安得不夭?”另一位儒學大師張載更進一步說:“仁者壽,安靜而久長,壽之象也。”(《張子語錄》)這是把“仁”看作流露於外的神態,安靜而且久長,方是長壽的徵兆。如何“安靜”呢?他又說:“敦厚虛靜者仁之本。不輕妄則是敦厚也,無所繫閡昏塞則是虛靜也……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拾遺.近思錄拾遺》)這是說,作為仁的根本,敦厚是不輕言妄語,虛靜則是內心不要有任何阻塞障蔽,並且持之以恆的去體驗,才能懂得仁,自然也能得到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