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雅•楚茨》:“自昔作甚,我藝黍稷。我黍與與,我稷翼翼。”
《王風•黍離》曰:“彼黍離離,彼稷之苗”;“彼黍離離,彼稷之穗”。
說的清楚——黍穗分披下垂,稷穗團結一體。
可見自古人們對小米和黃米的的認知都會存在一些偏差,古人更是作詩以示眾人,時至今日,社會壓力的增大,亞健康近乎成為一種普遍的狀態人們更加註重養生,都說小米養胃,可到了超市又經常會買錯,小米、大黃米、小黃米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主糧,對於這三種糧食,很多人存在著不少的疑惑,因為黃米和小米顏色差不多,很多人都很難把這種糧食分清楚,營養價值又不盡相同,為此小編特地去扒了一下三者的區別與君共享。
小黃米是北方的穀米,是由穀子加工而來。小黃米味甘鹹,素以"罕見佳餚、上乘珍品"蜚聲海內外,自古就是產婦、嬰幼兒、老年人、病弱者的首選補品。每100克含胡蘿蔔素達0.12毫克,維生素B1的含量位居所有糧食首.含有多種維生素、蛋白質、脂肪、糖類及鈣、磷、鐵等人體所必需的營養物質。同時又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中醫學認為,小米性味甘鹹涼,入脾、胃、腎三經,具有和中益腎、除熱、解毒等功效。可治療反胃嘔吐、脾胃虛熱、洩瀉等症。粟米主養腎氣,益丹田,補虛損,開腸胃。有腎病者宜常食,脾胃虛著宜久食。產婦吃後可益氣補血,小兒吃後可調養脾胃,老年人吃後強腎壯腰。
大黃米(又稱“軟黃米”),是由糜子(黍)去皮加工而成。糜子是生長於中國北方的一種農作物,含有的人體必需的八種氨基酸的含量均 高於大米和小麥,尤其是蛋氨酸含量,幾乎是大米和小麥的兩倍,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保證細胞的正常生理功能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血液微迴圈,提高腦細胞的活性,增強記憶力和思維能力。膳食纖維的含量是大米的四倍,可促進腸胃消化,含有豐富的維生素E及鈣磷鉀等多種微量元素,天然抗氧化劑。
小米,亦稱粟米,通稱穀子。穀子去殼即為小米。小米是粟(Setaria italica)脫殼製成的糧食,因其粒小,直徑1毫米左右,故名小米。小米含豐富的蛋白質和脂肪和維生素(據中央衛生研究院的分析,含蛋白質9.7%,脂肪1.7%,碳水化合物77%,而且在每100克小米中,含有胡蘿蔔素0.12毫克,維生素B1 0.66毫克和維生素B2 0.09毫克,這是其他穀類作物所不及的)。所以,它不僅供食用,入藥有清熱、清渴,滋陰,補脾腎和腸胃,利小便、治水瀉等功效,又可釀酒。其莖葉又是牲畜的優等飼料,它含粗蛋白質5-7%,超過一般牧草的含量1.5-2倍,而且纖維素少,質地較柔軟,為騾、馬所喜食;其穀糠又是豬、雞的良好飼料。
除了學術區分,我們也可以從這麼幾個方面去做區分
1、外形區別:
小米:小米是穀子去皮後的結果,顆粒小,顏色黃色。
小黃米:小黃米顆粒偏小,較小米稍大,顏色偏黃。小黃米俗稱叫穀子。
大黃米:大黃米較小黃米顆粒更大,顏色偏淺偏白。大黃米俗稱叫糜子。
也就是說就體型大小而言,小米最小,小黃米次之,大黃米最大。小米在沒有脫殼之前叫做穀子。而黃米在沒有脫殼之前叫做糜子。兩者就外表來說,小米的顆粒小,糜子的顆粒大。還有,小米的外殼是黃色的,糜子的外殼是紅色的
2、口感區別:
小米:小米煮熟後不黏,煮粥口感順滑。
小黃米:小黃米煮熟後不黏,煮粥口感不粗糙。
大黃米:大黃米煮熟後很黏,煮粥口感粗糙。
3、產地區別:
小米:廣泛栽培於,中國黃河中上游為主要栽培區,其他地區也有少量栽種。
小黃米:原產中國北方,是古代黃河流域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在河北、河南、山東、山西等省份,黃米是人們日常的主要食品。
大黃米:多分佈於印度、奈及利亞、俄羅斯、中國,中國華北、西北多有栽培。
黃米本是北方一種糧食,照字典的解釋,是去了殼的黍子的果實,比小米稍大,顏色淡黃,煮熟後很黏。黃米、小米同出北方,但在北方人眼裡,黃米是要高於小米的。小米是去了殼的穀子的果實。人們拿黃米當江米使,有些地方還拿它做糕待客。初加工時就能做出許多花樣,再細加工,或煎,或炸。賣粽子的也常把江米的和黃米的並列,把黃米的價錢抬得和江米一般。但在人的心目中黃米又終歸是黃米,他們一面抬高它的價格,又自覺不自覺地降低著它的成色,到頭來黃米終不能和江米並列。 而小米經過加工後可以做小米飯及各色美食以滿足人們的味蕾。
餐桌對於我們來說,不只是吃東西那麼簡單,我們樂在其中,尋找生活最原始的感動。得元厚從食材的源頭開始探索,讓食材和餐桌的每一次相遇,都散發獨特的健康氣息。我們將建立農產品溯源體系從源頭開始,追蹤到包括產量,產地、土壤、氣候,施肥,用藥、流通的系列靜態、動態資料,確保您收穫的不只是食材還有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