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現在很多人一說到養生,都拿《黃帝內經》作為模板,其中有一句:

“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

順應一年四季的變化,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春天養肝,夏天養心,秋天養肺,冬天養腎,四季養脾,這是最好的養生方式。

說到養生,尤其是夏季的伏天該怎麼過呢?

《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裡專門寫到了夏天: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洩,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

意思是夏季的三個月,謂之蕃秀,是自然界萬物繁茂秀美的時令。此時,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天地之氣相交,植物開花結實,長勢旺盛,人們應該在夜晚睡眠,早早起身,不要厭惡長日,情志應保持愉快,切勿發怒,要使精神之精華適應夏氣,以成其秀美,使氣機宣暢,通洩自如,精神外向,對外界事物有濃厚的興趣。這是適應夏季的時令,保養夏長之氣的方法。

還有一位道教的全真“七子”之一的丘處機,在《攝生訊息論》裡也說過夏天應該怎麼養生:

“夏季心旺腎衰,雖大熱,不宜吃冷淘冰雪。蜜冰、涼粉、冷粥,飽腹受寒,必起霍亂。莫食瓜茄生菜,原腹中方受陰氣,食此凝滯之物,多為症塊。若患冷氣痰火之人,切宜忌之,老人尤當慎護。”

夏天雖然熱,少吃冷飲,生的瓜果蔬菜也儘量少吃,尤其是老人,年紀越大越應該注意。

“平居簷下、過廊、堂、破窗,皆不可納涼。此等所在雖涼,賊風中人最暴。惟宜虛堂、淨室、水亭、木陰潔淨空敞之處,自然清涼。更宜調息淨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於吾心少減。”

房簷底、走廊裡、窗戶紙破了的地方都不能納涼,容易受賊風,吹一個偏癱,那什麼地方比較好呢?“空敞之處”就是樹蔭底下、水面的亭子裡,比較寬敞,自然清涼,心裡的體會也就沒那麼炎熱了,就是常說的心靜自然涼。

這是丘處機說的應該怎麼養生,看完之後很多是有道理,但現在確實辦不到,那是不是古人就能辦得到呢?還真是未見得。

唐代柳宗元有一首詩《夏夜苦熱登西樓》:

苦熱中夜起,登樓獨褰衣。

山澤凝暑氣,星漢湛光輝。

火晶燥露滋,野靜停風威。

探湯汲陰井,煬灶開重扉。

憑闌久彷徨,流汗不可揮。

莫辯亭毒意,仰訴璇與璣。

諒非姑射子,靜勝安能希。

這首詩講的就是唐代的這柳宗元是怎麼過夏天的:酷熱難耐,半夜實在睡不著,我就起床,拿起一件衣服,獨自登上西樓乘涼,山澤凝聚著炎炎的暑氣,銀河閃爍著亮光。驕陽早已晒乾了滋潤萬物的露水,曠野寧靜,沒有一絲涼風送來爽氣。熱浪滾滾,我得在深井裡打水洗澡。火燒一般的燥熱,開啟門窗過來納涼,靠著欄杆久久的徘徊,不願離去,但是熱汗淋漓順著脖子身體四下流淌下來,這麼酷熱難耐,還談什麼保養。抬頭見北斗,問上蒼說我雖然不是姑射山上肌膚如雪的處子,想要以靜勝熱實在是毫無希望,意思是我不是半仙之體,你讓我心靜自然涼,我真是辦不到啊。所以說古人的理論連古人也不見得都遵守。

那古人夏天該怎麼樣的過呢?

唐代古籍裡記載:“長安人每至暑月,以錦結為涼棚,設坐具為避暑會。”就是拿布搭一個涼棚,人坐在底下乘涼。宋代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裡還寫到了北宋時期,生活在都城的人是怎麼過夏天的:

“都人最重三伏,蓋六月中別無時節,往往風亭水榭,峻宇高樓,雪檻冰盤,浮瓜沉李,流杯曲沼,苞鮓新荷,遠邇笙歌,通夕而罷。”

這說的是當時的上層社會,極其有錢的人才會這麼過夏天,如果沒有很多錢的老百姓是怎麼過夏天的呢?

當時一般來說也就是找一個樹蔭或房簷底下,搖著扇子、吹著風,跟現在的老百姓基本上也差不多。

古代還有一個預言叫“鄭人逃暑”,說的就是古人是怎麼過夏天的。講的是一個故事,說鄭國有一個人在一顆大樹下乘涼,太陽在空中移動,樹的影子也在地上移動,他就追著樹的影子挪自己的席子,總是把席子鋪到樹蔭底下,為的是乘涼。一直到了天近黃昏了,月亮升起來了,月光照在樹冠之上,地上也有影子,並跟著月亮移動。他就跟白天一樣,追著影子挪動席子在樹底下乘涼。

但是苦於露水沾滿了全身,白天太陽晒著地全是乾的,可以追著樹影子在那躺著乘涼。等到這個天黑了之後,地上結了露水,好不容易把這躺幹了,樹影挪了,把席子拿起來奔那個地方去,這又是一片露水,挪了半天席子也溼了衣服也溼了,身上也是越來越涼,非常受罪。通過這個可以看出:

第一,那個時候的人也是在樹蔭底下乘涼;

第二,萬事萬物都是在變化的,不能一成不變地來處理一個事物。

現在很多人過夏天還有一個方法就是去游泳,可是古人都是寬袍大袖,不能隨便裸露身體,怎麼可能去游泳呢?還真有,在《四時幽賞錄》裡記載的這位也可以說是東晉大名鼎鼎的葛洪。

葛洪是東晉著名的醫藥學家,後隱居羅浮山煉丹,在道教裡也算是一個先人。葛道長有一個典故叫“入水避暑”,原文是:“葛仙翁每大醉,夏炎熱,入深水底,八日乃出,以能伏氣故耳。”

翻譯成現在話就是葛仙翁每次喝得酩酊大醉,要是趕上夏天很炎熱的時候就泡在水底,而且是很深的水面之下, 8天才浮出水面,“伏氣”說的是道家的吐納修煉法,所以能在水面下憋8天,這話說的確實是神乎其神,可信度大家自己去理解,但是也從側面看出,在水下避暑也是古人避暑的一個方法。

除此之外,還有就是選擇好的地方,比如有一個典故叫“高臥北窗”,說的是陶淵明:“夏月虛閒,高臥北窗之下;清風颯至,自謂羲皇上人。”

陶淵明隱居的時候,夏天太熱受不了怎麼辦?就找臨北窗的地方高臥。所謂高臥就是找一個比較寬敞,而且地勢比較高的地方在這兒一躺,清風徐來依然自得,儼然就像是遠古的高人一樣。後來用“北窗高臥”或者“高枕北窗”形容這個人非常的悠閒自得。

他為什麼高臥北窗,因為北邊是陰面,南面是陽面,所以在陰面避暑也是比較舒服的。這跟開頭說的丘處機的話就完全相悖,他說不能在陰涼的地方,在破窗底下乘涼,會受病的,但是陶淵明反而是這樣一個乘涼的方法。

除了在地方上有所選擇之外,還有一個就是在衣服上也得有所選擇。那時候的寬袍大袖穿起來多熱,其實不然,如果不是正式的場合,古人也願意穿的涼快點,所以在古代有一種衣服叫“羞袒”,就是古代貼身的汗衣,在古籍裡也有記載:“六尺裁足覆胸背”,用的布很少,只是蓋住前胸後背,以此命名叫“羞袒”,沒有袖子就相當於現在的背心。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現在基本上聽不到的,在《拾遺記》裡記載:"黑蚌千年生珠,盛暑握之生涼,名招涼珠,可以避暑。"特別大的河蚌,裡邊能生出珍珠,把它撈上來,夏天手裡握著這個珍珠,就會有涼意,可以避暑。

現在有一味中藥叫“硨磲”,就是一種大的貝殼,藥用價值裡有涼血的功效,能去暑,這也是古人一種消暑的方法,但現在可以說聞所未聞。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艾草枕頭孕婦可以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