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麥冬又叫麥門冬、寸冬,為百合科植物沿階草的塊根。與天冬功效相近,都是養陰之藥,有醫生處方“二冬”者,即為麥冬與天冬並用之意。中國多地均有產出,通常夏季釆挖,洗淨後除去鬚根,晒乾生用。

一、麥冬的功效:

麥冬味甘、微苦,微寒。歸肺、心、胃經。功效能潤肺養陰,益胃生津,清心除煩。被譽為“潤肺、退熱、定嗽之要藥”。

現代常用於肺胃陰虛之津少口渴、乾咳咯血;心陰不足之心悸易驚及熱病後期熱傷津液等證。

名家名著摘要:

《本經》:“主心腹結氣,傷中傷飽,胃絡脈絕,羸瘦短氣。”

《別錄》:“療虛癆客熱,口乾煩渴,保神,定肺氣,安五臟。”

《本草拾遺》:“去心熱,止煩渴。”

《用藥心法》:“補心氣不足,及治血妄行,補心不足。”

《長沙藥解》:“清金潤燥,解渴除煩,涼肺熱而止咳,降心火而安悸。”

《本草備要》:“清心潤肺,強陰益精,瀉熱除煩,消痰止嗽。行水生津。治嘔吐,客熱虛勞,脈絕短氣。肺痿吐膿,血熱妄行,經枯乳閉,明目悅顏。”

張錫純言:“能入胃以養胃液,開胃進食,更能入脾以助脾散精於肺,定喘寧嗽,即引肺氣清肅下行,通調水道以歸膀胱。”

二、麥冬的配伍應用:

1.用於肺燥乾咳,勞嗽咯血。麥冬能養陰潤肺,善治肺燥乾咳,或痰粘咯血。可與天冬等分配伍,加蜂蜜收膏,即二冬膏。若治溫燥傷肺,乾咳氣逆,咽乾鼻燥等證,常配伍桑葉、杏仁、阿膠等,即清燥救肺湯。

汪昂言:“午前嗽多屬胃火,宜芩、連、梔、柏、知母、石膏;午後嗽及日輕夜重者,多屬陰虛,宜五味、麥冬、知母、四物。”

2.用於胃陰不足,舌幹口渴。麥冬能益胃生津,可治消渴。常配伍沙蔘、生地、玉竹等生津止渴之藥。

若溫病後期,氣陰兩傷,症見汗多神疲,體倦乏力,咽乾口渴者,常配伍人蔘、五味子以益氣生津、斂陰止汗,即生脈散。

李東垣言:“人蔘甘寒,瀉火熱而益元氣;麥冬苦寒,滋燥金而清水源;五味酸溫,瀉丙火而補庚金,益五臟之氣也。”

黃元御言::“麥冬而得人蔘,清金益氣,生津化水,霧露泛灑,心肺肅涼,洗滌煩躁之法,至為佳妙也。”

鄧鐵濤治療冠心病,心陰虛者常以生脈散為主方。心動過速者,加玉竹、柏子仁、丹蔘;期前收縮脈促者,加珍珠粉沖服;心陰虛兼痰者,加瓜蔞、薤白;兼瘀者,酌加桃仁、紅花或三七末沖服,值得學習。

若溫病傷津,腸燥便祕,麥冬還有潤腸通便之效,常配伍玄蔘、生地,即增液湯。若燥盛邪實,可再加大黃與芒硝,以增強通腹瀉熱之力,即增液承氣湯。

3.用於心煩失眠。麥冬能清心除煩,治溫病邪熱入營,身熱夜甚、煩躁不安等證,常配伍生地、竹葉、黃連等,即清營湯。若兼見汗出不止,喘渴欲脫等證,可與生脈散合方而用,療效更佳。

若治陰虛有熱,心煩不眠,常配伍人蔘、酸棗仁、柏子仁、生地等,即天王補心丹。

4.《傷寒論》中麥冬用法。《傷寒論》中有5個方劑用到過麥冬,分別是:麥門冬湯、炙甘草湯、竹葉石膏湯、薯蕷丸與溫經湯。可謂皆是今天中醫臨症最常用之方劑,都需要重點掌握。

如治咳嗽,火逆上氣,咽喉不利,相火刑金之證。常配伍半夏、人蔘、甘草等,即麥門冬湯。治津虛血少之脈結代、心悸,常配伍生地、阿膠、人蔘等,即炙甘草湯。治津血枯燥,手掌煩熱,脣口乾燥,常配伍吳茱萸、丹皮、阿膠、半夏等,即溫經湯。治津血虧虛,虛勞百損,常配伍山藥、地黃、當歸、人蔘等,即薯蕷丸。治傷寒、溫病、暑溫餘熱未清,氣津兩傷,常配伍竹葉、石膏、人蔘等,即竹葉石膏湯。

《本草衍義》:“治心肺虛熱及虛勞。麥門冬、地黃、麻仁、阿膠潤經益血,復脈通心,二門冬、五味子、枸杞子同為生脈之劑。”

三、麥冬的用法用量:

麥冬常入煎劑,少為丸散。入煎劑常用量十餘克。若用其大補陰液,生津止渴,也有用至幾十克以上者。

一般認為,清養肺胃之陰多去心用,若滋陰清心則可連心用。也有醫家應用後,覺得差別不太明顯。

陶弘景言:“抽去心,不爾,令人煩。”

汪昂言:“肥大者良,去心用。入滋補藥(宜)酒浸製其寒。”

《珍珠囊》:“行經,酒浸、湯浸。去心,治經枯。”

張錫純言:“用者不宜去心。”

以上諸論,僅供參考。

四、麥冬的應用注意:

麥冬味甘性寒,偏於黏滑,洩而不收。故脾胃虛寒洩瀉,胃有痰飲溼濁,或暴感風寒咳嗽者均忌服。

《本草衍義》:“治肺熱之功為多,其味苦,但專洩而不專收,寒多人禁服。”

~

疲勞之人總是眺望遠方

心懷世界時

你便滿懷憂傷

~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治療中風氣虛血瘀的名方補陽還五湯,補的什麼陽?又還的什麼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