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不管是脾陽虛還是脾陰虛,都會導致氣血生化不足,出現血虛表現。所以清末醫家唐容川在《血證論》中說“脾陽不足,水谷不化,脾陰不足,水谷仍不化也。譬如釜中煮飯,釜底無火固不熟,釜中無水也不熟。”,所以氣血不足是脾陽虛和脾陰虛共同的特點,但表現又有所不一樣。
脾陽不足的症狀及治療、飲食注意
脾陽主要負責運化水谷,所以脾陽不足,運化水谷無力,容易生溼、生痰,腹瀉拉肚子,一片虛寒的表現。容易怕冷,尤其是腹部。氣血無所化,水溼氾濫,容易表現為面板泛白,或有浮腫,尤其是下眼瞼明顯,水溼上泛,眼瞼顏色晦暗。嘴脣顏色較淡,舌體胖大有齒痕,舌苔白膩或者白厚。手腳冰涼,四肢肌肉也容易浮腫,尿多,顏色清亮。
對於脾陽虛的治療方法,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東垣創立了“補氣、昇陽”之法,針對脾陽不足、脾氣下陷的補中益氣湯或昇陽除溼湯都是不錯的選擇。當然也可適當的選擇理中丸或者參苓白朮散等,都是可以的。不過脾陽虛往往還有脾氣虛,或者脾陽虛日久容易出現腎陽虛,所以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佐以補氣,或者溫腎陽的藥物一起。
平時的飲食應該注意多攝入一些溫熱性的食物,比如羊肉、雞肉、南瓜、韭菜等,少吃寒涼冰凍的食物,尤其是生冷瓜果,如果水溼明顯或者水腫,可以適當多吃些健脾利尿的食物,比如玉米鬚,薏米等,但要配伍,尤其是薏米要炒黃,以免更傷脾陽。
脾陰不足的症狀及治療、飲食注意
脾陰主要是指營血,所有脾陰不足,缺乏營血,水谷也無法化生,容易虛煩,不思飲食,食後腹脹,一片虛熱的表現。面無色澤,晦暗或發黃,容易口脣乾燥,脣裂脫皮,手足心煩,口乾但不欲飲,雖有飢餓感,但不想吃,吃了容易腹脹、煩悶,四肢消瘦,容易便祕。
對於脾陰虛的治療方法,東漢時期的張仲景有一個治療脾陰虛的經典方劑“麻子仁丸”,主要治療脾陰不足引起的便祕。那麼對於脾陰虛,我們應該怎麼治療呢?一般選擇“甘淡藥物”,甘淡柔潤的藥物能夠養陰生津,同時佐以酸的藥物,能生津斂陰,再適當配伍一些能夠升提的藥物,比如升麻、葛根、桔梗、柴胡等,有助於脾的運化。比如沙蔘麥冬湯、益胃湯等也都可以。或者用淮山單味,煮水也是可以的。
平時多攝入一些滋陰養血的食物,比如蔬菜、水果,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能健脾胃的有蓮子、山藥、芡實等。再適當吃一些酸性的食物,比如烏梅、山楂等,有助於養脾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