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脾胃的功能及病因

在中醫理論中的脾胃,不是指解剖學中的脾胃,也不指整個消化系統,應為消化,吸收,排瀉之統稱。在髒象中佔重要地位,稱後天之本,在人體生的環節上應居首位。脾為髒,胃為腑,髒屬陽而腑屬陰,主要有運化水谷,益氣,生血,統血,等功能,這些功能的正常,是脾與胃生理功能的進行的結果。脾胃發病之後,日久可傳變它髒,途徑有三類,經過臟器相傳,經過經絡相傳,和經過腑相傳。在發病後,又可產生病理產物,如痰飲,食積,瘀血,等。

脾和胃相反相成,表現在納和化,升和降,燥和溼這三方面。如果不能功能的正常,會呈病理狀態而發生疾病。會影響到脾胃的有如下幾因。

1,七情,脾在志為思,有“苦思難釋則傷脾”,思則氣結,所謂氣結就是脾胃的氣的功能發生了障礙。可以使胃納呆而不思飲食,氣屬陽,陽主升,陽的作用減少後溼的特點就表現出來了,會表現有脾為溼困之症,須燥溼醒脾。其次為憂,“憂,深慮也”也屬思的範疇。因此“憂思傷脾”。不過憂本來為肺志,憂之過度,更能傷肺。

2,飲食不節,脾胃主運化水谷,不節即沒有規律,可以引起脾胃的病變。飲食之傷,當分飢,飽。“飢餓不得飲食者,胃氣空虛,此為不足;飲食自倍而停滯者,胃氣受傷,此不足中兼有餘。”更具體就是,小孩不要追著喂,三分飢。不要好的吃個死,不好吃的死不吃。飢餓可令脾胃不足而成虛症,過飽則積食。如果飲食不潔,就會腹瀉,下痢等。在中醫還有與不同的食物,習慣,應注意一下,傷肥甘,即富有脂肪的油膩食物,“高梁之變,足生大丁”。傷生冷,指冷飲,冰鎮之品,在夏季腹內寒涼時,會傷脾胃之陽,脾胃虛冷,則運化失常。傷酒,在養生裡力戒“以酒為漿”,其性“氣熱而質溼”,會危害脾胃,日久則成溼熱瘀肝。傷飲食偏嗜,偏嗜即習慣,比如在校生的快食,家庭裡高鈉飲食,高溫飲食,等。

3,六淫之邪,六淫中燥與溼最易親和脾胃,脾為溼土最易病溼,胃為燥土最易病燥,有“脾喜燥而惡溼;胃喜潤而惡燥”之說。

4,勞逸不勻,在中醫裡非常重視勞逸結合,認為過勞或過逸均能影響脾胃功能而發病。

脾胃的常見症狀

1,口味反常,脾開竅於口,因此辨別囗中味覺反常是脾胃病辨之一,口味正常,食慾好,預後也好,反之則差。“得谷者昌,失谷者亡”。在外感中,納差乃外邪影響脾胃,不是脾胃本髒病變,驅邪後症消。如外感已愈,仍不能飲食,為胃氣受傷或邪留於脾胃。另外,口中有特殊味覺,亦可參考,“脾熱則口甘或臭,肝熱則口酸,肝乘脾亦口酸”等。

2,口爛,囗臭,均屬脾胃有熱。“口瘡口糜,皆統於脾”,“囗糜者,口瘡糜爛也,心脾不足則口糜,中氣不足,虛火上泛亦口糜”。口臭多是胃火上衝,口中臭穢,除喉結石,齒結石多兼口乾及陽明熱症。

3,牙齦腫痛,萎縮,“齒者,腎之標,骨之本也”。手足陽明經脈絡於齒齦,固齒與齦和腎,胃,大腸均相關密切。胃中蘊熱,上炎於齦則痛作。脾虛胃弱日久,脫肉消瘦,牙齦萎縮。

4,能食,多食,善飢,能食為胃氣足,但須還得能化,若能食而食後中滿,則是胃強脾弱。食量超過平時,多胃中有熱,或肝火犯胃。如口渴多飲者,多見中消病。善飢亦胃熱,飢而不能食為脾強胃弱,或胃有寒熱之邪,阻滯胃氣,治當和胃。“胃氣和則能食而不飢”。如胃氣虛亦不能食而易飢,膽胃不和,亦能善飢而不能食,必有夜臥不安。

5,消瘦,飲食不為肌肉者,雖能食亦無脹滿感,而肌肉消瘦,多屬脾化功能不足,胃中有熱引起。脾虛者必有神倦,身乏無力。胃火者,口必幹,性情急躁,在小兒則發乾如穗,睡後磨牙,流口水等。

6,肥胖,脾主肌肉,豐滿為脾氣充盛之外候。但過度則為病症,“瘦人多火,肥人多痰”。肥人易生痰疾。過食肥甘油膩,逸多勞少,脾陽失運,溼聚而生痰所致。甚則不食僅飲亦體重日增。

7,噎膈,反胃,噎者,嚥下困難;膈者,中焦阻膈。反胃者,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胃氣主降,食物不能正常下降,故成噎膈與反胃。多於情緒不暢,飲食不節,嗜酒過度等有關。輕則多由氣滯,重則多由血瘀,而津血枯槁多兼而有之。

8,呃逆,胃氣不降相反上逆,則為呃逆,嘔吐,噫氣及噯腐吞酸,吐酸等症。胃中寒冷,則呃聲沉緩;胃火上逆則呃聲洪亮;脾腎陽虛則呃聲低微;氣不接續,胃陰不足則呃聲急促。

9,噁心與嘔吐,噁心者,胸中泛泛,欲嘔而不得嘔。多穢濁溼熱鬱結,停阻中脘而引起,食積引起的噁心,多伴有噯腐吐酸。嘔吐有乾嘔與嘔吐之別,乾嘔者,有聲無物,多屬肝氣犯胃。嘔吐者,有聲有物,寒熱之邪,均可引起嘔吐。嘔吐清水,多寒邪或內有留飲,嘔吐酸苦,多屬胃有積熱,嘔吐酸臭,多食積留中。與寒熱併發之嘔吐,多由表症影響,無寒熱表症之嘔吐,多是脾胃本髒自病或它處影響發生,當辨清主次標本。嘔吐而不洩瀉者,其病在胃,吐洩並作者,則腸胃俱病,水入即吐者,多蓄水,與飲食有關者,多食積,無關多肝氣犯胃。

10,噯腐,吞酸與吐酸,噯腐吞酸,噯氣如敗卵臭,復有酸水上泛,不及吐出而又咽下。吐酸,吐出酸,苦之水。二者皆與溼熱有關,但噯腐吞酸之溼熱,多由食積內停,蘊熱而成,宜消導食積。

11,胃脘痛,胃痛驟作,得溫則減,為寒邪犯胃。胃痛綿綿,時作時止,喜按喜溫,遇寒加重,為陽虛胃寒,胃痛而有灼熱感,心煩,口乾,舌質嬌紅,為胃陰不足,中焦有熱。胃痛而痛有定處,不移,且痛有定時,或大便色黑,為中焦熱瘀,痛無定處,連及兩脅,且與情緒有關,多為肝氣犯胃。痛而中脘畏冷,或時吐清水,多寒飲留中。

12,吐血,血由胃來,從口而出者,為吐血。由胃中積熱,或它髒影響。其症多突然發生,且與情緒有關,如大怒肝火上衝,門靜脈出血等。

13,腹瀉,脾為溼土,喜燥而惡潤,故脾多溼病。外邪之溼最易親和脾,飲食不節,瓜果冷飲易傷脾陽而生溼,溼聚為水,走腸間為腹瀉。有“無溼不瀉”之說。溼與它邪可兼挾為病,兼挾不同,症亦不同。寒溼大便清稀如水樣,腹痛綿綿,得溫則減。風溼大便多泡沫,腸鳴,腹痛,痛則欲便,便則痛減。溼熱瀉而不爽,腹痛裡急,便下臭穢。溼鬱比火則暴注下迫,腹中劇痛,肛門灼熱,便呈惡臭。另外,脾陽大虛,脾敗時所下完谷不化,腎陽大虛則五更腹瀉。腹瀉日久可致中氣不舉下陷,便會滑脫不禁。小兒腹瀉多由食積,所下臭穢,味如敗卵,或有潮熱,夜啼,磨牙等。

14,便祕,脾胃的升,降正常,燥,溼相得,則大便通暢。胃燥甚則降無力而津液耗缺,燥結腸間,成為便祕。多為熱症,熱傷津液,燥結於腸,則便不通,程長。《傷寒論》中三承氣湯,燥實而不痞滿,調胃承氣湯;但痞滿而不燥實,小承氣湯;痞滿燥實堅如鐵丸,大承氣湯。便祕雖多熱症,但也有因陽虛生寒,寒凝便祕,或中氣不足,無力通便,須具虛寒之症。也有腸中雖有燥結,而大便仍通,但所下稀水而臭穢,腹中滿痛,不思飲食,甚至神昏,譫語,為熱結旁流,仍當用下法,所謂通因通用。

再如便血,腹痛等在此不逐一例舉。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中藥古今研究:知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