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出門在外,健康是第一,

我們常常被親人這樣叮囑。

健康是人人渴求的,但非人人擁有。

在上篇中,說到完整的健康有身、心、靈三個部分。

醫也分三種:醫生、“心醫”和“上醫”。

這便形成對健康不同認知且不同追求的三類人群。

三種不同的健康追求

第一類,追求身體健康

這是絕大多數人,認為健康主要就是在身體方面,服務物件也是身體。生活中會注重:運動、保健品、食療、保養、醫院等。

但侷限就在於還沒能意識到情緒給自身帶來的巨大影響,就像很多身體不好的人,脾氣也不好。而情緒、心態引起的問題,是沒辦法從身體上調整的。

第二類,追求身心健康

這是一小部分人,能意識到心態給自己帶來的影響,不僅要身體健康,還需要有正向的心態,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和人際關係。生活中,懂得忍耐、善於學習、管理情緒等,凡事懂得優先調整心態。

不過,情緒不好管理,忍耐也有限度,有時在外,事事能面面俱到,心情良好,但卻容易把壞情緒給了自己的親人。

第三類,追求身心靈健康

這是極少一部分人,不僅追求健康的身心,還要有穩定的心性。一個善良、成熟、穩重的心性,能展現一個人的精氣神,這樣一個內外精神飽滿的人,完整的健康離他不遠。

《黃帝內經》也說:“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正氣記憶體,邪不可幹。”

健康不止是身體,健全身心靈安康,才是對健康完美的詮釋。

上篇中,我們說這種狀態要從培養心性開始,而養性,便要從修身開始。

修,是個很高大上的東西嗎??

這個詞,容易被人理解成形而上的概念,比如修為、修行、修養…讓人有一種距離感。

實際並非如此。

修,是一個動詞,由具體的行為方式來呈現,就像修電腦,是工作人員經過專業的修理,使電腦重新恢復並正常使用。

修身,也是一樣,是通過修正、管理自身的言行舉止,來恢復身心靈原來的功能,回到完全健康的狀態。

從普通百姓到帝王將相,人人皆可。

身體,我們以為可以控制嗎?

身體分為內部,外部和大腦。

內部的運化系統。自從在孃胎裡面便開始運轉,直至身體死亡,根本不受我們主觀意識的控制,所以只剩下外部和大腦看似可以控制。

外部主要是五官和四肢,即:眼耳鼻舌(五官)和身(四肢)。

還有大腦(意)。

古人稱呼它們為: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修身,便是從六根開始。

一半的控制權

眼耳鼻身意。

有人說少了一個舌,是的。

這五個有共同點:人只擁有它們一半的控制權,不好管理。

我們常說眼不見為淨,有時候不想看,但還是看到了,看到了又有想法,還生氣,又不能把眼睛矇住,耳、鼻也是如此。

那麼大腦(意)呢?

之前就有人做了個實驗:不停的告訴實驗物件:千萬不要去想香蕉的事,結果所有參加實驗的人,滿腦子都是香蕉。這告訴我們,某種程度上,外界的資訊可以很大程度上的干擾大腦思考。

至於身(四肢),都是被大腦管理的,大腦本身都是半控制狀態,何況是身呢,所以,四肢和腦也不好管理。

全部控制權

最後只剩下一個舌(口)。

“口”是六根中,我們唯一有全部控制權的一個。

一個成年人,無論在何種情況下,只要出於主觀意願,有意識的去管理,是可以選擇自己吃什麼,不吃什麼,說什麼,不說什麼。即使有時候很難,但也是可以忍住的。

“六根”也被稱為“六賊”,賊是狡猾的,所以不好控制,俗話說:擒賊先擒王。“口”就是六賊之中,那個不被人注意的王。

《雍正王朝》焦晃飾演的康熙在評價十三阿哥時說:“淨口、修身,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淨口是修身的前提”。

所以,養性的起點在於修身,而修“口”便是修身之起點。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

這句古老的智慧結晶,裡面蘊藏了修身的密碼。

口,是我們的進出口管理公司。

管理,也就是管理說出來的話和吃進去的東西。

說出來的話

當代社會,情商已然成了一種基本能力,它決定了一個人心智成熟的表現,無論是事業還是家庭,想要取得成功,良好的情商絕對是一個基本素質,而情商的表達主要體現在語言方面。

正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一句六月寒。”

良言,不是欺騙、敷衍、攀緣、附和…為了刻意營造某種氣氛和維持某種關係,而說出與自己內心不合的語言。

而是尊重、同理,理解,真心誠意的一種表達方式,這樣說出來的話,可能不華麗,但一定真誠。

相反,從古至今,有太多因為口無遮攔,引來無盡的麻煩,甚至殺生之禍,這些前車之鑑是否能令我們開始覺醒,學習謹言慎行,培養情商。

情商也是心性的體現,與其在技能技巧上學習如何講話,不如回到根本,培養心性,因為心有多美,語言就有多美。

吃進去的東西

現在,好吃的東西越來越多,我們幾乎可以足不出戶來購買自己喜歡吃的東西。

怎麼管理?這和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有關:

如果是第一類人群,追求身體健康。那麼管理食物的關鍵詞就是:營養、熱量、衛生、無新增等。

但有個事實就是:即使營養百分百吸收,飲食搭配無可挑剔,也無法改變壞心態給我們身體帶來的疾病。比如不開心、抑鬱、壓力、失眠等,這些是心生病,飲食是幫不上忙的。

而第二類人群,追求身心健康。管理食物的關鍵詞是:舒服、輕鬆、無負擔、等。

不僅是填飽肚子,還要愉悅,那是一種不錯的感覺。

他們可以一定程度的管理好情緒,懂得排解壓力和放鬆心情,可一旦情緒失控的時候,就會失效。

最後第三類人群,追求身心靈健康,他們重視培養自己的心性,我們能夠想到善的品性:善良、真誠、寬容、智慧、慈悲、純潔、無私….

古人云:“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良好的品性才需要用心培養,而惡的習性不需要刻意培養,它們的“生命力”極強。

同樣,這麼多良好的品性也是有先後、主次的。

孔子說:仁是德行的根本。

佛陀說:慈悲是一切善的種子。

耶穌說:憐憫是愛的基礎…

所以,真正追求身心靈健康的人們,懂得在日常的生活和每天的衣食住行中去踐行修身養性,從口開始修,他們管理食物的關鍵詞就是:純淨、仁道、能量、沒有傷害...選擇素食,就是培養仁、慈悲、憐憫,也是修身養性的起點。

健康雖離我們遙遠,但有道路可以到達。

不同的追求,不同的選擇,不同的命運。

命運有成千萬種,在於不同的心性造就。

心性有多種品質,在於不同深度的實踐。

健康有很多層次,在於不同認知和追求。

那麼,您追求的是哪一種?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新突破:牙齒可以再生了!爸爸媽媽,孩子乳牙是個寶,別再丟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