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茵陳為菊科植物茵陳的幼嫩莖葉。剛生長不久,很柔軟時採收的叫綿茵陳。茵陳採收有嚴格季節性,以初春採收的綿茵陳品質為佳。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曾言:“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從中可知,若是過了季節還採收,就不能叫茵陳了。

《本草拾遺》:“因舊苗而,故名因陳。”

張錫純言:“茵陳者,青蒿之嫩苗也。秋日青蒿結子,落地發生,貼地大如錢,至冬霜雪滿地,萌芽無恙,甫經立春即勃然生長,宜於正月中旬採之。”

一、茵陳的功效:

茵陳味苦,微寒。歸脾、胃、肝、膽經。功效能清利溼熱,利膽黃疸。被譽為“利溼退黃之要藥”。

常用於黃疸尿少,溼溫暑溼,溼瘡瘙癢等證的治療。

名家名著摘要:

《本經》:“主風溼寒熱邪氣,熱結黃疸。”

《本草正義》: “茵陳,味淡利水,乃治脾胃二家溼熱之專藥。”

《本草經疏》:“茵陳,其主風溼寒熱,邪氣熱結,黃疸,通身發黃,小便不利及頭熱,皆溼熱在陽明、太陰所生病也。苦寒能燥溼除熱,溼熱去,則諸症自退矣。除溼散熱結之要藥也。”

《長沙藥解》:“茵陳通達經絡,滲洩膀胱,性專去溼,故治發黃,並浴瘡疥瘙癢之疾。”

《本草備要》:“發汗利水,以洩太陰、陽明之溼熱。為治黃疸之君藥。”

二、茵陳的配伍應用:

1.用於黃疸。茵陳苦洩下降,功專清利溼熱而退黃疸,凡溼熱燻蒸而發黃者,常為主藥。可單用一味,大劑煎湯內服。若見煩躁,小便不利而大便難者,常配伍大黃、梔子,即茵陳蒿湯。若小便不利明顯者,則常與五苓散配伍應用,即茵陳五苓散。

黃疸之證,有陽黃與陰黃之分。

黃疸兼熱證者,即為陽黃。如溼熱黃疸,可用茵陳蒿湯;若是燥熱黃疸,則可用梔子柏皮湯。溼熱與燥熱,猶如地之澇與旱,皆可令禾苗發黃。溼則瀉之,燥則潤之,此即可分辨。

黃疸兼寒證者,即為陰黃。治寒溼黃疸,常以茵陳配伍附子、乾薑等溫中之藥,即茵陳四逆湯、茵陳理中湯等方。

汪昂言:“脾胃有溼熱則發黃,黃者,脾之色也,。熱甚者,身如橘子色,汗如柏汁;亦有寒溼發黃,身薰黃而色暗。大抵至以茵陳為主,陽黃加大黃、梔子,陰黃加附子、乾薑,各隨寒熱治之。”

《本草圖解》:“發黃有陰陽兩種,茵陳同梔子、黃柏以治陽黃,同附子、乾薑以治陰黃。總之,茵陳為君,隨佐使之寒熱而理黃證之陰陽也。”

2.用於柔肝。茵陳得初春少陽升發之氣,與肝木同氣相求,可瀉肝熱兼舒肝鬱,有“以柔克剛”之妙。張錫純用鎮肝熄風湯治肝陽上亢,頭痛眩暈等證,常重用懷牛膝、生赭石、生龍骨、生牡蠣、龜板等平肝潛陽之藥,同時再配伍白芍、玄蔘、天冬等養陰清熱之藥,再配伍茵陳、麥芽等柔肝之藥,可謂“圍點打緩”,多角度對症用藥,實為組方之經典,值得學習。

張錫純言:“茵陳稟少陽初生之氣,原與少陽同氣相求,性涼而能散,善清肝膽之熱,兼理肝膽之鬱。其性頗近柴胡,實較柴胡之力柔和,凡欲提出少陽之邪,而其人身弱陰虛不任柴胡之升散者,皆可以茵陳代之”。

3.用於溼瘡瘙癢,流黃水等證。茵陳有清溼熱之功,可煎湯內服,也可外洗。

三、茵陳的用法用量:

茵陳常入煎劑,少做丸散。一般常用量十餘克。若做柔肝之用,劑量不用太大,幾克至十餘克即可;若為方中主藥,利溼清熱退黃,用量可用至幾十克以上。

四、茵陳的應用注意:

若長期大劑量應用茵陳治療黃疸,停藥時應漸漸減量,過度一段時間,不可突然停掉,防止反彈。

蓄血發黃者及血虛萎黃者,非茵陳主治之證,醫者須辯證仔細。

~

你向世人傾訴衷腸

為孤獨品盡憂傷

你卻從未發現

我在你身旁

~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高血脂的“禍根”找到了,告誡:3種食物要少吃,血管會粘如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