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經常有病人和我說,感覺自己體內溼氣很大,經常喝紅豆薏米水,但是總是去不掉,其實這是一個誤區。溼氣包括水溼和痰飲,是體內水液發生不正常停滯造成的,它的形成與許多因素都有關,因此想要去溼,必須要審因求治,才能事半功倍。

人體水液代謝,是一個複雜的生理過程,是由多個臟腑相互協調完成的。其中,水液代謝失常最常見一個原因是脾的運化功能障礙。《黃帝內經》講:諸溼腫滿,皆屬於脾。意思是說,一切水溼造成的浮腫、脹滿等症狀都與脾有關,可見脾在人體水液代謝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但是,我們應該知道的是,中醫中的“脾”,是功能概念,並非西醫的實體臟器概念(關於這個問題我會在後面的文章詳細說)。人體的水液主要來源於飲食,中醫中的“脾”,能夠將飲食中的液體吸收,並將其及時地傳輸給肺和腎,再通過肺的輸布和腎的過濾功能,將水液化為汗和尿液排出體外。如果脾的運化功能失常,就會導致水液不能及時排出,在體內停滯,而生溼、痰、飲等病理產物。

既然脾的主要功能是運化水谷,那它的功能自然與我們的日常飲食有密切的關係了。現代人飲食肥甘油膩比較多,而且常常進食水果、冷食等生冷食物,過度飲酒、過飢過飽也是家常便飯,這些不良習慣很容易導致脾失健運,痰飲內生,出現比如脘腹脹滿、大便溏洩、氣短身重、乏力多汗的症狀,甚至造成肥胖、風溼、水腫等。如果不能把脾的功能調好,水溼是很難排出的。

除了飲食習慣,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可能造成脾失健運,那就是情緒。中醫將情志的調解歸於肝的功能,肝氣疏洩條達,人的情緒就較舒暢,身體氣機通暢,反之,就會出現我們經常聽到的“肝鬱”。肝氣鬱滯會導致脾胃運化失常,氣機阻滯,進而就會出現水液代謝不暢的情況。

比如,在生活中我們也常能感受到,心情舒暢的時候食慾也往往較好,而傷心難過的時候就會感到沒有食慾,或者飲食無味甚至感到腹滿噁心。如果長期思慮過度,脾胃運化功能也會逐漸減退,進而出現各種脾虛溼盛的情況。

現代社會人們的慾望多,工作壓力大,競爭激烈,出現的緊張焦慮、思慮過多等心理問題越來越多,因此在臨床上因情緒問題而出現的脾胃消化功能異常是十分常見的。比如脅脹、口苦、納呆、納食不化、小便不暢、大便粘膩的症狀,甚至出現便祕、高血脂、脂肪肝、膽結石等。像這種原因導致的水溼停滯,就要從舒肝解鬱,健脾和胃入手。但同時更要注重情緒的調節。

前面提到脾將水液吸收後上輸至肺和腎,經汗液和尿液排出,因此肺和腎也是影響水液代謝的重要臟器(這裡仍然指中醫的功能概念),它們的功能異常也會產生水溼痰飲。

我們先來說說腎。《黃帝內經》講,腎者水髒,主津液。可以看出,腎主宰著人體的水液代謝,尤其是尿液的生成和排洩,是依靠腎陰腎陽相互協調完成的。如果腎中精氣不足,或者腎陰或腎陽任何一方面異常,就會出現小便代謝障礙而發生尿少、水腫等現象。

腎的功能出現問題與現在許多不良習慣有關。比如,現在有很多人喜歡熬夜,這是很危險的。腎主藏精,腎中精氣除了來源於先天之外,更多是來源於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以及其他臟腑化生的剩餘精氣,總是透支身體、過度勞累、房事過多或缺乏睡眠都會造成腎精虧虛,腎氣不足,無法正常行使“主津液”功能,甚至出現慢性腎炎。像著名方劑腎氣丸,就是用於專門治療腎陰腎陽俱虛引起的腰膝痠軟、小便不利、水腫、畏寒肢冷等。

另外,肺臟在水液代謝中也很重要。中醫中的“肺”,除了有主呼吸的功能外,還有通調水道的作用。肺可將脾吸收的水分輸布至全身,潤澤面板,產生汗液,同時亦可將水分向下輸送,經腎和膀胱氣化後,變成尿液,因此,肺在水液代謝中發揮著疏通和調節作用。如果肺的功能出現異常,也會出現全身水腫、身體沉重、小便不利的症狀,有些高血壓、心臟病就是如此引起的。

就像一個茶壺,如果從壺嘴出水不暢時,把蓋子開啟,水流就會立刻通暢,是一樣的道理,在中醫上這種治法稱為“提壺揭蓋”。這類水溼現在臨床上也很多見,也與現代不良生活方式有關,比如很多人喜歡穿低領裝,或者過度貪涼,出汗時吹電扇、吹空調等。中醫講“肺主皮毛”,體表受寒,尤其是後頸部受寒後,會出現肺氣閉鬱的情況,如果本身正氣不足,風氣久戀體表不得外出,就會出現少汗,少尿,水溼氾濫的情況。

從水溼形成的原因來看,很多都與不良飲食起居方式或情緒有關,因此想要祛溼,首先要糾正這些錯誤的行為,這是最關鍵的。其次,就是審因求治,根據水溼形成的原因有針對性地治療,自然就會達到較好的效果了。

#大家健康超能團# #溼氣# @大家健康

最新評論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鈣劑晚上睡前服用吸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