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都說夏天最難捱的是三伏天,而大暑又是三伏天裡面,暑熱最盛的日子。

俗語說:“大暑小暑,上蒸下煮”,十分形象。大暑時節的日子,可謂又溼又熱,分外難捱。

好在,物極必反,暑熱並非一望無際。暑熱之後,就會迎來清爽舒暢的秋日。

夏天,開啟15天倒計時模式。而健康度夏,保衛心脾健康,這15天尤為重要。

今年的大暑,是農曆六月初二,既是夏季的最後15天,又是長夏的開始。

唐代著名醫家王冰在補註《素問》時認為,農曆六月即是長夏。長夏應脾。脾土生於夏季,而又包含在夏季之中,借夏氣而生長旺盛。

這其中其實蘊含了兩方面的內容:一是農曆六月脾氣旺盛,二是農曆六月是心與脾攜手壯大的重點時節。

心是人體的“泵”,動力的源泉,需要充足的火力和能源。如同發電廠一樣,給身體的各臟腑、組織輸送能源的總指揮。

脾是人體的煤炭廠,人體能源的補給站,給人體各臟腑供應能源。

心、脾都需要人體的“火力”,也就是陽氣,而夏季正是為人體提供陽氣的大好時節。因此把握好大暑後的這15天,對於保養我們的心、脾功能很重要。

暑熱季節,人總免不了趨向寒涼。這是人體趨向舒適的必然反映。但涼須適度。過度貪涼,必然會損傷人體的陽氣,導致心脾受損。

比如空調,可謂是現在夏季一大難。我在之前的多篇文章裡都反覆強調,26-28℃除溼就好。若是低溫製冷的後果,一是直接損傷人體的陽氣,二是暑熱被閉在身體裡不得外出,導致疲勞、氣短、腹瀉、頭疼、燥熱、發熱等症狀。

再比如各種清暑飲品,綠豆湯、酸梅湯、涼茶等,溫食一碗可以祛暑。若是一日一鍋或是冰鎮冷凍,那傷脾、傷陽沒商量。

不貪涼也不能中暑

有人說,不貪涼,那我不開空調,熱著吧。這也不可取。

中醫養生有一句:“慎起居、避寒暑”。在一年中最熱的日子裡,雖然說不能貪涼,但防暑抗暑也是不能鬆懈的。

若是夏季傷了暑,暑溼會影響人體整體氣血的通暢,尤其對喜歡乾燥環境的脾的功能影響最大,很多人在夏季食慾不振正是因為傷了暑。除此以外,暑熱會迫使汗液散失,導致人體氣力脫失,對人體各臟腑、組織都有不利影響。

夏季避暑這件事,其實大多數人都是駕輕就熟的:在高溫悶熱的天氣裡,要儘量減少外出;避免進行戶外體育鍛煉或者從事重體力勞動;在相對涼爽的天氣,儘量選擇早晚出行,避免中午迎暑而行;及時補充水分,避免大汗氣脫……

尤其是一些慢性病患者以及素體虛弱的人,比如高血壓、冠心病、腦血管病、重大手術後等的患者,中老年人以及孕產婦、兒童等更要認真避暑。

暑季很多人胃口欠佳,因此可能會過度的食用一些看起來清涼爽口的食物,但是一定要注意,不要過度貪涼。不論從衛生還是健康的角度來看,食物都應選擇新鮮的食材,同時充分的加熱、做熟。

大暑過後,飲食上可以適當的多吃一些健脾、利溼的食物。

比如絲瓜、冬瓜、南瓜、赤小豆、綠豆、薏米、鯽魚、鯉魚等利溼效果都不錯,進了伏天就周身睏倦,不思飲食的朋友,不妨每天煮一碗生薑綠豆湯試試;

再如南瓜、山藥、蓮藕、薏米、扁豆、大米、小米等食物,健脾的效果都很好。

胃口不好的朋友建議選擇晨起適當的煮食粥類,同時在粥內煮入少量的薑絲,振奮脾胃的功能。但不要三餐皆粥,避免把脾胃養的嬌弱不堪,也避免加重人體糖脂代謝的負擔。

暑熱時節,可以適當的進行艾灸,以溫養陽氣,驅散寒邪。對於本就有寒性疾病的朋友來說,最為合適。

腰腿畏寒的朋友,可以選擇艾灸腎俞、神闕、關元、委中、膝眼以及區域性麻涼的部位。

脾胃畏寒的朋友,可以選擇艾灸脾俞、中脘、神闕、關元、天樞、足三裡等穴位。

這裡提醒大家,具體的操作、選穴應在正規的中醫師指導下進行,不要盲目自行操作,避免不慎損傷。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中醫談健康(二):六淫之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