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大禹治水時,朝東夕西,餐無定時,總將麥飯隨身攜帶,經常會將吃剩的餘遺糧忘在所到之處或江河之中,於是在他所到之處,都會生長著一種奇異藥草。人們為懷念大禹的功績,把這種草藥取名為“禹餘糧”,即今之土茯苓。故現在還有仙遺糧、冷飯糰之名。論中藥的名氣,土茯苓遠不及茯苓,但是近年來,由於土茯苓的藥用價值慢慢被挖掘,能治不少疑難雜症,更因其清熱利溼、解毒的功效,被廣泛用於煲湯,成為餐桌上的美味。
土茯苓為百合科植物光葉菝葜的乾燥根莖。夏、秋二季採挖。別名冷飯糰、仙遺糧、禹餘糧、紅土苓等,主產於長江流域南部各省。品種有赤白兩種,以白者入藥為佳。中醫認為,土茯苓味甘、淡,入肝、胃經,可清溼熱,健脾胃,解梅毒,通利關節。可用於治療梅毒,溼熱淋濁,帶下,癰腫,瘰癧,疥癬以及汞中毒所致的肢體拘攣。
明代以前,土茯苓名氣不彰,多認為它是充飢的食物,也有人以敷瘡療毒而取效。《本草綱目》有記載,當時治療梅毒常用輕粉(汞粉),但輕粉有毒,用之過量過久,都易出現汞中毒。這時有人試用了土茯苓治療此疾病,結果竟然一炮打響,為當時倍受汞毒煎熬的梅毒患者帶來了福音,令土茯苓聲名大噪。至今,它仍是中醫治療性病的首選之藥,其獨特療效,經久不衰。
土茯苓性味平和,沿海地區常用於藥膳食療。現介紹幾種食療如下:
土茯苓薏仁羹原料:土茯苓100g,薏苡仁50g,白糖適量。
製作方法:將土茯苓末用清水泡軟待用,薏苡仁洗淨,入鍋加清水燉至爛時,放白糖、水泡土茯苓粉末煮成羹,起鍋即可。
主要功效:清熱利溼,解毒利尿。
土茯苓豬脊骨湯原料:豬脊骨500g,土茯苓50g,黃芪30g,食鹽適量。
製作方法:將三物洗淨放入鍋中,加清水大火煮沸後再小火煮1~2小時,加鹽調味即可。
主要功效:健脾益氣,利水消腫。
土茯苓烏龜湯原料:土茯苓50g,烏龜一隻。
製作方法:將烏龜宰殺後用開水略燙,去掉油脂,再加入土茯苓一起燉爛即可。
主要功效:健脾利溼,清熱解毒,對溼疹引起的瘙癢、水皰及溼爛均有效。
土茯苓使用注意事項:
1、肝腎陰虛者慎服
2、不宜用鐵器煎煮
審稿專家:廣東省藥學會 惠東縣人民醫院藥劑科主任 鄧樹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