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中風是神經科常見疾病,起病急驟,病情重,變化快,病死率高,《王永炎教授運用化痰通腑治療急性期中風的經驗探討》中顯示約有40%~50%的患者表現出痰熱腑實證。通腑法屬中醫治法“下法”範疇。“通,達也”(《說文解字》),腑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包括六腑和奇恆之腑;狹義則專指大腸腑。“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素問·靈蘭祕典論篇》)”通過排腸腑之燥屎、瀉五臟之積熱,使氣血得順,神識則清。

中風病性總屬本虛標實

中風發病與多種因素有關,其病性總屬本虛標實。急性期以標實為主,風、痰、火、瘀相互影響,擾亂氣機,中焦升降失常,致腑氣不暢。恢復期以本虛為主,氣虛推動無力,陰虛腸腑失於濡養,再加上患者活動減少,甚至長期臥床,宿食、燥屎停於腸道不能下洩,亦易發生腑氣不暢。

腑氣不暢既是誘因又是病理狀態

氣血逆亂是中風的主要病機。中焦是氣機調節的樞紐,中風患者常伴有腑氣不暢。腑氣不暢既是中風的一種誘發因素,又是中風後的一種病理狀態,並進一步加重中風患者的氣血逆亂。急性期應用通腑法,實熱之邪下瀉而出,氣機逆亂得以糾正,有利於病人度過危險期;恢復期保持腑氣通暢有利於病人的康復,減少復發的風險。

中風病因病機複雜,風、痰、火、氣、瘀、虛常相兼為病,故臨床應用通腑法治療中風時需根據不同的發病特點辨證施治。

平肝熄風通腑法

患者一般有高血壓病史,素體肝火偏亢,惱怒暴作,情志過極,導致肝風內動,肝陽化火,風火相煽,上犯清竅而發為中風。治當平肝熄風通腑,方用天麻鉤藤飲合調胃承氣東加減。

滌痰降濁通腑法

患者一般形體偏胖或有飲酒史,臟腑功能失調,痰濁內生,或過食肥甘厚味,脾失健運,痰溼內生,或素體肝旺,克伐脾土,伏痰不化,痰聚化火,橫竄經絡,阻滯腦絡,發為中風。治當滌痰降濁通腑,方用滌痰湯合小承氣東加減。

瀉火解毒通腑法

王永炎院士認為“邪氣亢盛,敗壞形體即轉化為毒,中風後,可產生瘀毒、熱毒、痰毒等毒邪,破壞形體,損傷腦絡”,故儘早清除毒邪是提高中風治癒率、改善預後的關鍵。毒邪有陽毒、陰毒之分,中風急性期以陽毒多見,多兼火、熱。治當瀉火解毒通腑,方用黃連解毒湯合調胃承氣東加減。

疏肝理氣通腑法

患者情志不遂,肝氣鬱結而為病。肝為起病之源,胃為傳病之所,木橫土衰或氣虛血瘀必致脾胃斡旋升降失常,使中州運化傳導失職,糟粕內停,腑氣不通;痰飲、瘀血有形之邪相結,更加重了腑氣不通的病理狀態;且中風急性期多為陽火亢盛,火熱內熾既灼液成痰,助陽化風,又消灼津液,致胃腸燥結,腑氣不通。治當疏肝理氣通腑,方用柴胡疏肝散合小承氣東加減。

活血化瘀通腑法

患者因跌撲損傷、素體氣虛、肝氣鬱結等導致血瘀,發為中風。活血化瘀既能促進血液執行,又有利於瘀血的消散吸收。出血性中風患者如果腑氣不通,腸胃積熱,則易導致熱傷血絡,加重病情。治當活血化瘀通腑,方用桃核承氣東加減。

開竅醒神通腑法

中風閉證患者因熱毒上擾清竅,清竅閉塞而出現神昏,治當開竅醒神通腑,方選牛黃承氣湯(安宮牛黃丸化開,調服生大黃末)。該方將開竅法和通腑法合而共用,既開上竅,又利下竅,上下相互呼應,則腑氣得通而濁氣下降,腦竅得開而神識清醒,達到通腑開竅之目的。腦竅閉阻乃中風之急重症,因而通腑開竅法實為治療中風重要之法。

滋陰清熱通腑法

若患者素體肝腎不足,或年老肝腎虧虛,或勞倦內傷、久病耗損精血。肝腎陰虛,陰不制陽,水不涵木,陽化動風,發為中風。《臨證指南醫案·中風》曰:“肝風腎液內枯,陽擾風旋乘竅。”如大便祕結,邪熱內阻,進一步耗傷陰液,則陽獨亢盛,虛火不得下潛而使病情加重,治當滋陰清熱通腑,方用鎮肝熄風湯合增液承氣東加減。

益氣養血通腑法

患者年老氣血虛衰或中風後期久病正氣受損、久臥傷氣。氣虛不能推動腸中燥屎下行,血虛不能潤養腸道致腸燥便祕,甚或發為腑實證,治當益氣養血通腑,方用補陽還五湯合麻子仁丸加減。

通腑法應用要點及禁忌

掌握通腑瀉下的時機很重要。中風病理性質為本虛標實。急性期以標實為主,無論大便是否祕結,只要沒有厥脫極虛、大便洩瀉不禁之象均可採用通腑之法,及早調暢氣機,扭轉截斷病勢,防止病情惡化。

通腑指徵

王永炎院士認為,若中風患者出現痰熱腑實之證,或病後1~2天,燥結雖未成,但有漸成痰熱腑實之勢,亦可化痰通腑,阻其於未成。廣州中醫藥大學深圳附屬醫院薛紅認為,通腑宜早不宜遲,腑實證不必悉具,若起病後大便祕結,舌苔黃膩,脈滑而大,即可應用通腑法。根據中風氣機逆亂、腑氣不通的病機特點,無論見、未見腑實之證,均可選用通腑法為其治療大法,即提倡急性期使用通腑法以直折病勢;恢復期適時、適度使用通腑法,以調暢氣機、調整臟腑功能,有利於患者康復,減少復發的風險。所以,其應用指徵也需相應擴充套件,腑實證、未出現腑實證而腑氣不順不降均可使用。

通腑程度

應用通腑法還應密切注意腑氣通暢的指標。雖然《金匱要略》中有“得利則止”一說,但中風病人臟腑功能失調,氣機逆亂,不僅有痞滿燥實之症,還有神昏、偏癱、失語等表現,腑氣是否通暢不應等同於大便是否通暢,還應有口臭、氣促、反酸、舌苔厚膩等症狀的好轉。大便通下之後,應根據症狀的轉歸情況選擇是否繼續應用通腑法。以口臭消失,氣息恢復,舌苔變薄為腑氣通暢的指標。

通腑副作用和禁忌證

瀉下傷正,中風本虛,恐犯虛虛之戒,中風急性期,虛證表現明顯者,不宜使用通腑法。應用通腑法治療中風應做到“中病即止”,酌情給予生津養液之品或配合補液措施以顧護正氣。

通腑用藥途徑

通腑方藥以湯劑口服為主。湯劑通腑作用直接、迅速,目前中風急性期仍以傳統的口服湯劑作為首選。隨著現代醫學技術的進步,豐富了治療的手段,神識不清不能口服者可鼻飼灌服、灌腸或直腸滴入。靜脈點滴醒腦靜治療中風閉證臨床療效肯定。目前也研發了一些丸劑、膠囊、沖劑、口服液,以方便臨床使用,作用較湯劑緩和,適於中風恢復期使用,仍需注意根據其組方辨證選用。

腑氣不暢常持續存在於中風的各個階段,其發生與臟腑功能失調、氣機逆亂密切相關。通腑法是臨床中醫治療中風的重要治法,臨床應用時除注意觀察腑氣不暢的早期症狀外,還應注意觀察舌脈的變化,根據不同證型辨證施治。(來源:中國中醫藥報,作者:湖北中醫藥大學 劉玲)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現在是最溼的長夏;作為溼人,你該怎樣調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