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長夏,首見於中醫經典《內經》之《素問·金匱真言論》篇,其在《內經》全書中共見27次。

王冰雲:"長夏者,六月也。土生於火,長在夏中,既長而旺,故云長夏也。"又:"長夏,謂六月也。夏為土母,土長幹中,以長而治,故云長夏。"

長夏在五行屬土,在五方屬中央,在五氣屬溼,在五臟屬脾,在五體屬肌肉。《素問·藏氣法時論》雲:"脾主長夏。"

《新校正》雲:"按全元起雲:……以脾主中央,六月是十二月之中,一年之半,故脾主六月也。"六月,轉換成公曆即為每年的7月7日至8月6日左右,夏季的最後一個月份。此時氣候最為潮溼,乃因多陰雨而潮溼。空氣中溼度大,大氣壓偏低,故由脾所主。

溼氣重的臨床表現

中醫認為:溼為陰邪,其性重濁黏膩,所以溼氣重的人會有頭重如裹,肢體困重麻木、水腫、溼疹、腳氣、倦怠乏力、納呆食少、便溏、口中黏膩等症狀。舌苔厚膩是溼氣重的經典表現。居住潮溼環境,飲食失調、勞逸失度,或久病體虛均可導致體內溼邪重。

中醫認為溼氣重主要由居住環境潮溼,或陰雨連綿,或冒雨涉水,觸水勞作致病。或由陽虛導致津液輸布失常,引起水溼在體內蓄積停滯致病。

當溼邪最初侵襲身體時,可呈現頭昏沉重如裹、身體困重、四肢沉重等。還會有發熱、微微怕冷怕風,流清鼻涕等表溼證。

如溼氣侵蝕關節,致部分氣血執行不暢,表現為四肢關節痠痛沉重,關節屈伸不利。

溼邪困脾,脾失健運,可表現出胸悶、腹脹、食慾差、大便不成形等。因脾虛運化不利而致使“內溼”時,還常有口淡、口黏、乏味、口渴卻不想飲水、倦怠乏力等表現。

另外,溼氣重,耗傷陽氣,導致水液代謝失司,會出現水腫、溼疹、腳氣、小便混濁、大便溏洩、婦女白帶過多、陰部瘙癢等症狀。

舌苔厚膩是溼氣重的經典表現。

下面這個舌圖我們必須強調一下!

很多中醫會告訴你:你的火很大,溼熱很重。你得好好清一下溼熱。沒有錯!這一步。

然而,他們開了龍膽瀉肝湯、三仁湯、黃連溫膽湯、蒲公英茶等等清利溼熱的藥後,患者只能舒服一兩天。(具體的原因是這些藥都以清熱為主了,只是可以短期治標而已,想要治本,可能這樣的治法還有害處!)

他們會告訴你:這個溼熱就是很難清除。

你由此任命?!

所謂溼,即通常所說的水溼,有外溼和內溼的區分。

外溼屬於外邪,稱為溼邪,多由於氣候潮溼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溼,使外來水溼入侵人體而引起,其致病具有重濁、黏滯、趨下特性。

內溼是一種病理產物,與陽虛、氣化失司有關。

那我們來看看這個溼。

溼的古字有兩個:濕和溼。

然而深層次地,這兩個字還是有區別的。

溼,幽溼也。從水,一所以覆也。覆土而有水,故溼也。——《說文》

濕,濕水。本指水名,假借為濕。從水,濕聲。 桑欽雲,出平原高唐。——《說文》。

濕是指太陽下、土之上空氣中瀰漫的溼,而溼是指土裡含水較多而為溼土之意!

另外溼屬陰邪,性質重濁而粘膩,它能陰滯氣的疾動,妨礙脾的運化。溼又有遲緩、不通暢之意。如:天寒則腠理閉;氣溼不行,水下留於膀胱,則為溺與氣。——《靈樞·五癃津液別》

力貴突,智貴卒。得之則儵為上,勝之則溼為下。——《呂氏春秋》。高誘注:“溼猶遲久之也。”

由於溼、水、飲、痰本屬一類,均為體內水液停聚所形成的病理性產物,故難以截然劃分,且可相互轉化、兼併,故又常互相通稱,如有痰飲、痰溼、水飲、水溼、溼飲、溼痰等名。

那溼怎麼治啊?

“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這是張仲景為痰飲病提出的治療大法。

陽虛氣化無力,致水溼內停。蓋水溼為陰邪,得寒則聚,得溫則行,易傷人陽氣,而溫藥能發越陽氣,開腠理,通水道;陽能運化,則溼亦自除。但仲景又強調“和之”,即指溫之不可太過,應以調和為原則。

那麼,會用到什麼方子呢?

我這裡提供兩個《傷寒論》和《金匱要略》裡的方子:五苓散和苓桂術甘湯。但是它們兩個是有微小的區別的。五苓散善於治療空氣之溼、蓄水之聚溼。而苓桂術甘湯善於治療脾溼、土溼。

經過溫陽祛溼治療,我們發現患者舌頭變成了這樣:

這個舌象才是他的本質!舌體大,是為氣虛甚或陽虛。

趕快行動吧!

#健康養生# #怎麼去溼氣#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血管“軟化劑”找到了,不是山楂,是堅持做好2件事,你知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