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慢性腸炎屬於中醫“下利”或“洩瀉”的範圍。以排便次數增多,糞便稀薄,甚至瀉出水樣便為特徵。引起慢性腸炎的成因主要由脾胃功能障礙所致。胃為水穀之海,脾主運化精微。若飲食不節,調護失宣,或情志不調,肝鬱乘脾,或房室不節,命門火衰,不能煦脾,而使脾胃受病,對飲食的消化吸收發生障礙,導致清濁不分,混雜而下,並走於大腸,而成洩汙。但也有因急性胃腸炎,失於調治而繼發的。

中醫通過辨證將本病分為以下3個證型,接下來一一為大家解答:

1、肝鬱脾虛,運化失常。證候表現:腹痛作脹,瀉下溏薄,挾有矢氣,毎因憤怒,反覆發作,多伴吐酸,胸脅滿痛,舌邊紅,苔薄膩,脈沉弦。治療法則以理氣抑肝、和胃扶脾為主。

2、脾胃虛弱,運化失職。證候表現:大便溏或瀉,飲食不化,食後脘悶,面色萎黃,神疲乏力,腸鳴浮腫,舌淡,苔白滑,脈濡弱。治療法則以補氣健脾、和胃滲溼為主。

3、脾腎虛寒,運化無權。證候表現:拂曉之前,腹痛腸鳴,隨即洩瀉,瀉後則安,為腎陽不振,命門火衰所致。腹冷喜暖,時痛時脹,四肢逆冷,食少面黃,體倦神疲,舌淡苔白,脈象沉細。治療法則以溫補脾腎、固腸止瀉為主。

方藥:補骨脂、吳茱萸、肉豆蔻、五味子、生薑、大棗。方中以補骨脂補命門火為主,輔以吳茱萸、肉豆蔻溫中而固腸,五味子斂腸止洩,生薑、大棗以和脾胃。如年老久病、氣虛下洩不止者,宜加參、芪及升麻等益氣升提之類;若久瀉滑脫不止者,可酌情選擇加入訶子、赤石脂、禹餘糧、烏梅、石榴皮等收澀藥,具體情況根據病患的證候選擇加減藥物。

我是朱春芳醫生,擅長利用中醫診治:糖尿病、痛風、胃腸疾病、冠心病、腦血管病、半身不遂、面神經麻痺、急慢性支氣管炎、哮喘、風溼病、溼疹、痤瘡、皮炎、帶狀皰疹、鼻炎、結腸炎、失眠、肝膽疾病、甲狀腺病及婦兒科等疑難雜症。如果還有哪些患者或者家屬,對中醫內科疾病方面的知識還有疑問,請在平臺留言,我會給大家詳細解答相關問題。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血栓形成的真正原因,原來是這樣!想要預防,必須還得做這4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