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中醫學認為:肝屬五臟之一,位於肋部,其主要生理功能是藏血,主疏洩,主筋華爪,開竅於目,與膽相表裡。

西醫的"肝"則明確是位於上腹部的一個獨立器官,具有多種代謝以及分泌、排洩、生物轉化等方面的功能;中醫的"肝"則是一個系統,除了指與西醫相同的肝以外,還包括膽、與肝相關的經脈。

肝脈起於足大趾,上行環陰器,過少腹,挾胃,屬肝絡膽,貫膈,布脅肋,循喉嚨,連目系,上巔頂。中醫"肝"的生理、病理涵蓋面也大於西醫的"肝"。

眾所周知,乙肝是一種常見卻較為難治的疾病。不僅因為此病的傳染性,以及患者本身出現的乏力、肝區疼痛,更因為難以控制的肝臟炎症和肝細胞變性、壞死導致肝功能損害、肝纖維化和癌變的不良後果,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目前,西醫多對症治療,缺少卓有成效的治療辦法,中醫對此病的治療有很多辦法,其臨床優勢已為世人認可。

中醫治乙肝,主要是從溼、鬱、虛三個方面著手

一、溼

中醫認為,乙肝病毒屬於一種"溼熱疫毒"的邪氣。臨床研究也發現,溼熱阻滯是慢性乙型肝炎最主要的中醫臨床證型。

中醫還認為,溼性黏膩,纏綿難去,因而容易造成病程延長,形成慢性病。所以說溼邪不去,肝炎是無法痊癒的。

溼邪一般分為溼熱和溼濁兩種

1、溼熱

這類患者比較多,表現為口乾、口苦,喜歡喝冷水,吃了煎炸的東西容易上火,小便比較黃,舌苔黃、厚、膩。

這類患者在治療方面一般選用茵陳蒿湯、龍膽瀉肝湯為主方,再酌情加減藥物治療。

2、溼濁

這類患者相對較少,他們與溼熱患者的區別是,舌苔雖然厚膩但不黃,也有口乾口苦,但卻不喜歡喝水。

最主要、最有代表性的是,他們有明顯的身體困重感,每天都覺得很累,好像揹著很重的東西。溼濁患者,胃口一般都比較差,嚴重者還有口中發黏的感覺,大便也是偏爛的。

治療方面,可選用胃苓湯、藿樸夏苓湯等。

溼濁患者千萬不能用治療溼熱的藥物,否則會損傷脾胃,使溼濁更難祛除。

二、鬱

鬱就是肝氣鬱結,也就是平時所講的不開心。如果說不開心會得肝炎,大家肯定會說沒道理。

中醫認為:"肝主疏洩,為風木之髒,其性剛暴,喜條達而惡抑鬱。"

所以,肝炎病毒侵犯肝臟,首先會抑制肝氣的疏洩,這就是肝炎患者不開心的病理基礎。

臨床上常有一些患者,他們的各項檢查都在正常範圍內,但總覺得有些不舒服,比如覺得很累,沒有食慾,或者肝區有頂脹的感覺等等。

這些表現雖然各有特點,但有一個共同點——對病情的擔心。

另一個特點就是,不適的症狀跟心情有關。如果有別的事情在做,患者一般沒有不適的感覺,靜下來的時候,不適的感覺就突然很明顯。這類患者的治療其實並不困難,困難的是對於這種狀態的認識和自我調控。

三、虛

一般說來,虛證多見於久病、得不到很好治療的患者;也有一部分是先天不足引起的。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虛是比較特殊的。它的虛,一個來源於"天災",一個來源於"人禍"。

中醫認為,肝屬木,脾屬土,肝病會損傷脾胃功能,而脾胃功能不好,營養吸收不良,反過來自然就會影響肝臟。

土壤貧瘠,樹木當然無法生長繁茂,這就是所謂的"天災"。而所謂的"人禍",是指過量使用清熱利溼的藥物。

因此,肝病的虛證治療首先要避免"人禍",然後處理"天災"。

"天災"是土壤不好,那就給土壤"增肥"——補益脾胃。

脾胃虛弱的患者常表現為沒有胃口、精神疲倦。他們跟溼濁患者的臨床表現有點相似,但脾虛患者的主要感覺是虛弱,沒有困重。而且最關鍵的一點是,這類患者的舌苔一般都不厚膩。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療是相當複雜的,前面所講的,都是針對疾病的早期和中期進行的簡單分型處理。對於已經出現肝硬化或其他併發症等複雜情況的患者,還是應該到中醫院診治更為合適。

乙肝是肝病的比較嚴重的一個階段,很多人採用西醫治療手段,往往療效達不到預期。今天把這些中醫的知識總結出來,供大家來對照自己。如果懷疑自己證屬此類,建議諮詢專業的中醫師辨證論治,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自己的問題。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糖尿病人怎麼改善牙齦問題?補充歐米伽-3脂肪酸食物可能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