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一)節制飲食,少食多餐

《內經》首提“食飲有節”,後世醫家及養生家皆對此論極為重視。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老年人由於脾胃功能的減弱,攝納減少,故食不宜過飽,提倡少食多餐。尤其是患有老年病者或術後老年人,可在三餐基礎上加一餐或兩餐。確保不因過飢過飽傷胃。

(二)食物宜軟宜精,食時宜細嚼慢嚥

老年人多因腎虛而牙齒不固、甚而脫落,故食物宜軟宜精,以易於消化吸收。如孔子有“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之觀點;曹庭棟、陸游等提倡喝粥。飲食時還宜細嚼慢嚥,明代醫家龔廷賢、國醫大師王綿之、顏德馨等皆提倡此法。

(三)注意食材的搭配,五味的調和

《內經》有“谷肉果菜,食養盡之”、“謹和五味”等觀點,食材有寒熱溫涼之性、酸苦甘鹹之味,故在選擇食材上,宜雜不宜偏,以確保身體陰陽的平衡,如國醫大師鄧鐵濤、文學家郭沫若等極注重食物的合理搭配。

(四)首重脾胃,後天培養先天

人屆老年,脾腎皆虛。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脾腎同源,先天之虛,需要滋補後天,以培補先天。故老年人應注重脾胃的調理。

脾胃大家李東垣、國醫大師李濟仁、路誌正等皆重視調理脾胃。

(五)辨證施膳,辨體施食

人到老年,一般多患有一種或數種慢性疾病,故在飲食上,應根據自己所患疾病注意飲食的宜忌。老年人亦通過中醫體質辨識檢測,清楚自己的體質,並根據自己的體質,注意宜忌,辨體施食。

(六)三因制宜,天人相應

人與大自然是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中醫自古就有“天人相應”之論。老年人應根據自己所處地域、所處季節、自我體質、性別等做到合理的食養。

(七)未病先食,既病防變

《內經》雲:“正氣存內,邪不可幹”。健康老年人應在平時注重食養,培養正氣,增強身體的抗病能力,延緩衰老。而患病或術後老年人,應通過食養,補精益血,扶助正氣,增強身體祛邪能力,以益於康復。

(八)食後運動,以助運化

老年人脾胃功能較年輕人弱,食後不易消化。故可在食後,通過適度的活動如散步、摩腹等運用,促進脾胃運化,以利於消化吸收。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胃不好的人,忠告:這4種食物少吃,否則胃會變“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