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是人體消化後剩餘的食物殘渣,不要小瞧了大便,大便是人體健康的晴雨表,可反映你消化系統是否健康。
我們先來看看大便是怎麼形成的
大便是由大腸形成。食物經過胃小腸消化吸收,未被消化吸收的食物殘渣進入大腸,在大腸內會進一步吸收水份和電解質,最終形成大便,由肛門排出體外。
人體每天由糞便帶出的水分100~150 ml,糞便量為250~300g。糞便在大腸停留的時間因人而異,6~48小時不等,在大腸內停留時間越長,水份吸收越多,大便就會越幹。
因此,大便形成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1、進入大腸的食物殘渣數量
消化吸收不良會導致食物殘渣增多,過多食物殘渣會吸附更多的水分,並會促進腸道蠕動,大便就會增多,溏薄。
口腔咀嚼、唾液中澱粉酶對食物進行最初步消化。胃內胃酸、胃蛋白酶及胃的有效蠕動形成食糜,以方便小腸進一步消化。
小腸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場所。多種消化酶及膽汁將分子結構複雜的食物水解為分子結構簡單的營養素,氨基酸、脂肪酸、葡萄糖等,再由小腸吸收進入體內。
消化酶主要有胰腺、小腸分泌。肝臟分泌膽汁,貯存於膽囊並在膽囊內濃縮,由膽囊釋放膽汁。
因此,若進食過多或消化任一環節發生障礙都會影響消化吸收功能,最終影響大便。
2、腸道蠕動
小腸蠕動過快,會影響食物在小腸內消化吸收,食物殘渣就會增多;大腸蠕動過快,就會影響大腸內水分吸收,大便增多、溏薄。
小腸蠕動受諸多因素影響,如:食物殘渣量多,有較多粗纖維等不消化食物,刺激性食物,油膩食物,受涼或進冷食過多,緊張、焦慮、抑鬱等不良情緒,腸道炎症、腫瘤等等,這些因素都會影響腸道蠕動,影響大便形成。
3、腸道菌群
腸道菌群包括有益菌、有害菌、中性菌。腸道有益菌參與促進食物消化吸收,促進腸道蠕動,分解腸道內有害、有毒物質,調節膽固醇、糖、脂肪代謝,維持腸道粘膜的完整性,對抗炎症反應,調節人體免疫力等等有諸多作用。若腸道有益菌減少,有害菌增加,腸道菌群就會失調,可引起腹痛、腹脹、腹鳴、腹瀉、便祕等消化系統症狀。
4、大腸結構
若大腸冗長、巨結腸、直腸脫垂等等會影響大便排出,食物殘渣在腸道內停留時間過長吸收水分過多,大便乾燥難解;反之,大腸過短,食物殘渣在大腸內很快排出,水分吸收過少,大便就會溏薄。
其實,排便是很個體化的生理過程,腸道解剖、消化能力、食物結構、腸道菌群、情緒心理……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到大便。
那麼,健康大便是怎麼樣的?
大便形狀經常按布里斯托法分類,分為7類。布里斯托法類:
注意:第三、第四類大便是正常大便。
但大便健康與否,不只是大便形狀,還涉及大便次數、氣味、顏色、沉浮等諸多因素。好的大便就像香蕉,硬度適中,黃色,沒有明顯異味,無膿血,每日一次。
完成下列提問,你將知道你的大便是否健康?
注意:7-9分,非常健康。
大便是健康的晴雨表,但不同人排便習慣、大便的樣子可能會不一樣。大多數人一天1次,少數人一天2次或2~3天1次,大便稍溏薄或稍硬,只要沒有明顯不適,長期如此也屬正常的。
識別異常大便,及時就醫!
對於個體而言,在飲食結構、習慣沒有發生大變化的前提下,大便的規律變化是很緩慢的。
很多疾病都會影響大便,整個消化系統包括食管、胃、腸、肛門、肝、膽、胰的器質性疾病或一些功能性疾病都有可能影響大便的次數、性質、顏色,使排便在短期內發生很大的變化。
如果患者近期發生了大便改變,如大便次數明顯增多或減少;大便變硬、變細、表面出現凹痕、或稀薄;大便混雜較多粘液;大便顏色變淡,甚至變成白陶土色(這是膽道阻塞、膽汁排洩障礙表現);大便變紅、混雜紅色、大便發黑(在排除食物顏色因素外,可能是胃腸道出血)等等,這些改變要引起你的足夠重視,需要及時就醫檢查!
每次大便後,不要忘記回頭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