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病很有意思,發病率高,治療時思路不對,則效果很差;辯證準確,則效如浮鼓。
這個與輕化趨勢。常與寒、虛、痰、瘀有關。
年輕時氣血充盛,氣血流通快,代謝旺盛,無病無災,頸部也沒感覺不適,等年齡增大後加上長期勞損,導致氣血瘀滯,筋脈失養而發病,治療根據情況用藥。
氣血虧虛之人,大補氣血兼活血通絡,可選當歸補血湯、補陽還五湯+桑枝、葛根、川芎、雞血藤等。還有老年人肝腎虧虛,督脈失養也有影響,可配龜鹿二仙膠。
年輕的往往見於氣滯血瘀,通竅逐瘀湯、復元活血湯可加減用。
痰溼阻隔,筋脈失潤的也有,常伴見脾胃不和之人,多是肥胖體質,可用葛根湯,半夏白朮天麻湯、導痰湯、二陳東加減。
寒症引起多為急症,風寒引發,筋脈不利,葛根湯,桂枝加葛根湯可選用。
鍼灸烤電往往能直通經脈,有時有方藥達不到的效果,可以配合方藥效果更佳,我一般針頸夾脊,一邊3針兩豎排,配四神聰、百會醒腦開竅,針後可立即感覺頭目清亮,神清氣爽。如有肩臂麻脹,就配合區域性取穴。
再囑患者沒事就練“抬頭看”,不是有研究“放風箏”可以治頸椎病嗎。
在中國醫學中並無“頸椎病”的病名,但其症狀近似於中醫的“痺症”、“痿症”、“頭痛”、“眩暈”、“項強”等。中醫書籍也有所謂“骨錯縫,筋出槽”等描述。早在兩千年前的醫書《黃帝內經素問》中,對痺症就做過如下描述:“風寒溼三氣雜至,合而為痺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痺,寒氣勝者為痛痺,溼氣勝者為著痺也。”還根據症狀和部位,將痺症分為筋痺、骨痺、脈痺、肌痺和皮痺。這些描述中可能包括了對頸椎病的描述。這樣看來頸椎病多見於外感風寒溼邪傷及經絡,或長期勞損,肝腎虧虛,或痰瘀交阻,氣滯血瘀等原因引起。《雜病源流犀燭》中:“凡頸項強痛,肝腎膀胱病也,三經受風寒溼邪。”
1、太陽經輸不利:風寒溼邪或暑溼之邪客於太陽經脈,或津失血耗,氣滯血瘀,致使經氣不利,太陽經絡循行部位氣血不通,不通則痛,頭項,頸背,肢體痛疼,活動不利,拘緊麻木,屈伸不便等症狀。
治則:解表祛風除溼止痛
2、經絡痺阻:風寒溼邪客阻經絡,長期勞損血行不暢等可致肌體氣血執行失調,經氣不和,脈絡痺阻,氣血淤滯不通則全身疼痛。因其主要傷及太陽經氣故而以上肢為著。氣血執行不暢,機體失養故而出現麻木,萎縮,僵硬等症。虛,寒之邪痺阻經絡,陽氣受損,清陽不升則頭重。
治則:祛風散寒,通經除痺
3、氣滯血瘀:外邪侵襲,停滯經絡,或肝腎不足,氣血執行無力,或勞損外傷,氣血鬱滯,,或病久邪客經絡等均可致機體氣血執行不暢,而氣滯血瘀。血瘀於經絡則不通,不通則痛且固定不依,拒按。氣滯血瘀日久,累及肝腎,肝血腎精虧虛,不能榮養清竅則頭暈,眼花,視物模糊。心神失養則失眠,健忘,驚惕。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弦細澀乃氣滯血瘀之症。
治則:活血化淤,疏通經絡
4、痰瘀交阻:風寒溼邪停滯經絡,凝聚為痰,或經絡痺阻,氣滯血瘀,致使血津不布而為痰瘀交阻,血瘀則疼痛,痰阻則頭重,眩暈,噁心,咽喉不利。痰屬陰邪與溼同類,阻滯經絡氣機,故肢體沉重,厥冷,麻木,腫脹。痰盂交阻,礙於氣機則全身倦怠困弱,痰蒙清竅可見神昏,猝到。
治則:祛溼化痰,散瘀通絡
5、肝腎不足:因經絡,氣血長期痺阻不通,日久傷及肝腎,或長期過勞,肝腎虧虛。肝腎不足,精血虧虛,清竅失養則頭暈眼花,耳鳴耳聾。陰血不足,陽氣偏亢,虛陽上越則頭腦脹痛,面部烘熱,口乾咽乾。腎精虧耗則腰膝痠軟,抬舉無力,活動牽強。肝血不足,筋失所養則拒攣,震顫,行動艱難。脈弦細乃肝腎不足之象。
治則:滋木涵水,調和氣血
首先,預防是關鍵。頸椎病的發病率現在非常年輕化,我們治療的病人中,有一個最小的才剛剛上初中。大部分患者長期伏案工作,這個誘因不去除,在怎麼治療都是白費……所以,我們對病人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平時的保養比現在的治療更重要,要不,你這些毛病永遠都別想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