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俗話說,在餐桌上,四隻腳的不如兩隻腳的,兩隻腳的不如沒有腳的!魚類作為人體優質蛋白質的良好來源,脂肪含量很低,是各國養分專家都引薦的健康食材,從來享有盛譽。魚肉養分豐富,含有大量的蛋白質、維生素A及維生素D,水溶性的維生素B6、B12、菸鹼酸、生物素以及礦物質,經常吃魚能夠下降膽固醇、防備心臟病。

可是很多人吃魚喜愛生吃魚片,還有人喜愛吃魚膽解毒。魚不能夠亂吃,由於胡亂吃魚簡單中毒,嚴峻還會導致肝腎衰竭乃至死亡。

一、魚膽不能亂吃

魚膽的這個部位是絕對不能碰!由於沒有特效藥,假如魚膽中毒,死亡率會高達20%左右,是僅次於河豚魚的殺手。

魚膽中含有膽酸、氫氰酸等有毒化合物,關於成年人來說,一般只需幾克膽汁就能導致中毒。而且不管生吃、熟吃仍是泡酒,有毒成分都不會被簡單損壞。不過,並不是一切魚膽都有毒,像烏魚、鯰魚的膽,是無毒的。生活中要特別當心青、草、鰱、鱅四我們魚,還有鯽魚、翹嘴鮊、團頭魴(武昌魚)等。假如不小心弄破,一定要充沛清洗潔淨,也要注意不要把汁液弄進眼睛。

二、被丟棄的寶物 — 魚鱗

殺魚的時候,很多人最怨恨的便是魚鱗,腥味重、還硬,往往“除之而後快”。但其實魚鱗不僅能吃,養分價值還很高!

卵磷脂:魚鱗中含有較多的卵磷脂,其能增強大腦記憶力、延緩細胞衰老。

不飽和脂肪酸:能幫助膽固醇代謝,調節血液中脂肪和膽固醇的含量。

魚鱗凍製作方法:

1.先將魚鱗放入漏勺,用清水沖刷潔淨,瀝去水分,放入潔淨的容器;

2.蔥切段、薑切片放在魚鱗上,並撒上一小勺鹽,接著參加清水(水量沒過魚鱗約1cm);

3.水開後,放入鍋內中火蒸25-30分鐘;

4.將蒸好的魚鱗過濾,取濾汁晾涼,用容器盛起,放進冰箱冷藏2小時以上;

5.魚鱗凍成型後是晶瑩剔透的,能夠加黃瓜絲、少許蒜末和香油涼拌,也能夠直接蘸醬。

三、什麼人不適合吃魚

1.痛風患者

痛風是由於人體內嘌呤代謝異常所致,而魚、蝦、貝類等食物富含嘌呤,因而,痛風患者仍是少吃為宜。如實在想吃,可選擇青魚、鮭魚、金槍魚、白魚等含嘌呤較少的魚類。

2.出血性患者

魚脂肪中含有二十碳五烯酸(EPA),具有避免膽固醇粘附於血管壁的作用,關於動脈粥樣硬化者非常有益。可是,攝入過多EPA會按捺血小板凝聚,對血小板削減、血友病、維生素K缺乏等出血性疾病患者來說,不利於病況的恢復,要少吃乃至不吃魚。肝硬化患者自身難以產生凝血因子,因而也不主張食用魚類。

3.服用某些藥物期間

魚蝦等富含組氨酸的食物在體內可轉化為組胺,正常情況下,人體會排洩按捺組胺活性的物質——單胺氧化酶,但當服用痢特靈等抗菌藥、優降寧等降壓藥時,就會按捺單胺氧化酶,導致組胺的堆積,易誘發頭暈、頭痛、心慌、蕁麻疹等不適症狀。

四、生活中有哪些常見的吃魚誤區?

1.生吃魚片

有不少人喜愛吃生魚片,以為生魚片新鮮甘旨,但其實生吃魚片很簡單感染肝吸蟲病,乃至誘發肝癌。肝吸蟲病一種影響肝膽為主的寄生蟲病,大都在食用含肝吸蟲活囊蚴的水產後引起,特別是吃生的或對摺的淡水魚、蝦、螺類,它們被肝吸蟲感染的機率極高。不少人以為生魚片用醬料和醋拌過,就能殺死其中的寄生蟲和細菌,但一般的調味品,如醬油、醋、芥末、酒精等都很難殺死它們,即使把生魚片放入熱水中,假如煮的時刻不行也很難將肝吸蟲活囊蚴殺死。因而生魚片仍是少吃為妙。

2.活殺現吃魚才新鮮

很多人以為吃魚越新鮮越好,活殺現吃才幹確保魚的鮮美和養分。但其實這是一個認識誤區,魚類體內都含有一定的有毒物質,活殺現吃,有毒物質來不及掃除,這些殘留毒素很可能對身體形成損害。在購買活魚後能夠先用清水養上一兩天再食用,已宰殺好的魚最好用清水浸泡1小時左右,儘量令魚身上的剩餘毒素排出,下降有毒物質對身體的損害。而烹飪最好在魚死亡數小時後進行,這是由於魚肉的結締組織在經過宰殺處理後會逐步軟化,肉質也變得更為鮮香可口,此刻烹飪,滋味最好。

3.從冰箱取出後直接烹製

這是一個大部分人都會犯的過錯。魚肉保質期短、易腐壞,因而人們從超市購買魚肉後會趁著新鮮直接送進自家冰箱,烹飪時才取出。但是魚肉和其他肉類相同,需求一段時刻解凍回溫。若將涼魚肉直接下鍋,其內部溫度過低,需用旺火才幹徹底煮熟,而表皮則會流失過多水分,導致肉質乾硬乃至燒焦。因而,咱們主張我們在烹製前,先將魚肉常溫放置15分鐘。

4.給魚肉裹麵粉

老一輩人做魚時,大多習氣在魚肉外側裹上一層面粉再烹製,並以為這種方法既能確保魚肉的口感,還能避免粘鍋。其實不然,據專家介紹,麵粉與黃油中的水分結合,更加簡單發生粘鍋。因而,主張我們煎魚時不要用麵粉來包裹魚。若要使魚肉鬆脆可口,可在表面撒上面包屑、鍋中多倒油,再進行炸制。

5.魚頭簡單積累毒素

很多人說要少吃魚頭,是覺得這個當地簡單積累汙染物質或毒素。首先,魚所受的汙染程度與其成長週期、體型、成長環境等有關,換句話說成長週期短、體型較小的魚,汙染更小。別的,一般來說,魚腦、魚皮、魚籽這些富含脂肪組織的部位,汙染物集合更多,可是一條魚中,這些所佔份額小,根本達不到中毒作用。

6.大個魚比小個魚好

很多人都喜愛挑個大的魚買。事實上,關於同一品種的魚來說,假如個頭太大,魚的年齡一般也更老,肉質可能會比較粗糙,而太小的魚,未成熟,肉質不行鮮美。主張買魚個頭挑“八分大”的較好。

7.野生魚比養殖魚好

野生魚成長週期長,養分物質來自於自然水域的浮游生物和食物鏈,肉質緊實鮮美,這也是受到群眾偏愛的理由。但環境汙染是吃野生魚首要考慮的,假如環境不達標,野生魚很簡單集合一些汙染物質。若吃了有毒的海藻、小蝦等,毒素也會堆積,人食用後,也會對身體形成損害。現在人工養殖的魚,在科學的操作和管理下,安全性較高,口感其實也不差。因而,主張我們買魚仍是去正規市場、商場,畢竟都是經過查驗的,吃得定心。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三伏天——話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