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診病之法,莫妙於脈,人之患病,不外七情六淫,其輕重死生之別,醫者何由知之?皆必問其症,切其脈而後知之。中醫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缺一不可,脈診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古語云:不知常,焉知變,這句話放在脈診裡就是“不知平脈,焉知病脈”,我們平常經常會說把脈,那把脈把的到底是什麼?其實就是把的是病脈,什麼是病脈?簡單的來說不是平脈,就是病脈。別管中醫還是西醫,對於人的健康都有一個標準,超過了這個標準就是異常的,脈也一樣,如果不知道正常的脈象是什麼,就不可能知道病脈是什麼,我們今天就來談一下正常人的脈象到底應該是什麼樣子。
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日平人平脈是有別於病脈的存在,它是指正常人的脈象。那麼正常人的脈應該跳幾次算正常呢?《黃帝內經》就專門討論過脈的速率這個問題,在黃帝內經平人氣象論這一章裡這樣寫道:黃帝問曰:平人何如?岐伯對曰: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日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調病人,醫不病,故為病人平息以調之為法。翻譯成白話即是:黃帝問岐伯“正常人的脈象是怎樣的呢?”岐伯回答說“正常人一呼氣一吸氣,叫做一息。是一息四至也。呼吸定息脈五動者,當其閏以太息之時也。所以一息共有五次搏動脈象的人就是正常人的平脈。把脈應該用無病之人的呼吸情況來診斷脈動次數,因為醫生無病患者有病,所以醫生要調勻自己的呼吸來診斷病人的脈搏次數,這是脈診的的法則”
由此可知正常人的脈的速率應在五次,超過五次就是數疾,少於這個次數就是遲緩,我們要注意的是這個次數應該是以大夫身體健康時候的呼吸為準。大夫如果生病呼吸不穩,是沒法數這個脈率的。正是因為脈的速率要以大夫的呼吸為準,而大人和小兒呼吸不一致,所以五六歲小兒脈的正常脈的速率一般是大夫一呼一吸跳六次,三歲以下的小兒脈的速率甚至會達到大夫一呼一吸跳七八次。
五臟平脈知道了常人的脈一息幾次,我們再來看看人體的肝心脾肺腎五臟的正常脈象都是何脈象。五臟各有它的正常脈象,知道了五臟的平脈,才能幫助我們更好的了解病脈。
五臟的脈位分佈中醫自古就有爭議,我們現在用的比較多的就是上圖這種分佈方法,左手的寸關尺是心,肝,腎(腎陰);右手的寸關尺是肺,脾,命門(腎陽)。
關於五臟平脈的脈象李時珍的傳世脈診之書《瀕湖脈訣》是這樣描述的:五臟平脈。浮為心肺,沉為腎肝,浮為腎肝,脾胃中州,浮沉之間。心脈之浮,浮大而散。肺脈之浮,浮澀而短。肝脈之沉,沉而長弦長。腎脈之沉,沉實而濡。脾胃屬土,脈宜和緩。
知道了五臟的正常脈象和它的具體髒位分佈,把它們組合在一起我們就能知道正常情況下人的左右手應該是什麼脈象。
正常的脈象為:左手寸脈,也就是心脈的脈象應是主脈為浮,兼見大脈和散脈,《診家正眼》形容這種脈象像是摸到了一連串的手上帶的串珠的感覺;右手寸脈,也就是肺脈的脈象也應是主脈為浮,兼見短脈和澀脈,《診家正眼》形容這種脈象是像榆樹上的榆錢掉下來那種輕浮的感覺;左手關脈,也就是肝脈的脈象應是主脈為沉,兼見弦脈和長脈,《診家正眼》形容這種脈象是像碰到了長竹竿的頂端,沉而弦長之感;右手關脈也就是脾脈的脈象應是主脈應是從容和緩,不快不慢,《診家正眼》形容這種脈象是像雞爪子踩在土地上那種軟而緩和之感;兩手的尺脈,也就是腎脈的脈象應為沉而有力,《診家正眼》形容這種脈象是像水中沉石沉而堅實。
另外要注意的是五臟平脈雖以浮沉統之,但是它們的浮沉的指尖感覺卻是不一樣的,是分輕重的。《難經》雲:脈有輕重,何謂也?然:初持脈,如三菽之重,與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與血脈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與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與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舉指來疾者,腎部也。故曰輕重也。
其中的菽(shu)是中國傳統五穀“黍、稷、麥、菽、稻”之一,古語云:“古謂之尗,漢謂之豆,今字作菽。菽就是豆類的總稱。所以按照順序排列的話,肺脈最輕如三個豆子的重量,心脈次之如六個豆子的重量,脾脈再次之如九個豆子的重量,肝脈又次之如十二個個豆子的重量,腎脈最重要按之筋骨方得。我們如果家裡有黃豆之類的話,也可以拿來試驗下。
中醫講究天人合一,認為人和自然是相對應的,有驗於天者必有驗於人,天地有四季之分,人處在天地之間,受到氣候的影響,人的脈象自然也會隨著四季變化而各有所不同。《醫宗金鑑》四診心法要訣雲:春弦夏洪,秋毛冬沉。
為什麼會四季脈象會如此變化呢?這是因為陽氣初起,萬物復甦,肝木主之,所以脈象應在五臟平脈之上稍許弦直;夏天萬物茂盛,心火主之,脈來盛去衰,所以脈象應在五臟平脈之上稍許洪大;秋天萬物收斂,陽氣漸弱,肺金主之,所以脈象應在五臟平脈之上稍許輕浮;冬天萬物潛藏,腎水主之,所以脈象應在五臟平脈之上稍許沉象。
我們學過一個成語叫做“知常達變”,這個成語用來形容我們實際脈診學習非常合適,只有在“知常”的基礎上,我們才能“達變”。所以我們學習脈診的第一步應該是“知常”。好多中醫愛好者沒有一個很好的醫療環境,平常也接觸不到過多的病人,因此也就沒機會摸到各種脈象,學習脈診往往會束手束腳,因此很多人很容易氣餒,我想說的是氣餒其實大可不必,雖然我們身邊病人少,但是正常人卻一抓一大把,我們可以抓住一切機會先給正常人把脈,從平脈開始我們的脈診學習之路也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學會了“平脈”,代表著你的脈診就已經入門了,所以人人可以學脈診,一起加油吧。
-
1 #
-
2 #
就是脈診疑惑,感謝老師分享經驗!
-
3 #
此文,專業人看意義不大,業餘人看不懂,博主英明,該有自己發文的明確趨向。建議而已。
人的正常脈象除了以上變化,古代醫家還特別強調脈象宜有胃,有神,有根。但是我覺得正常人的五臟脈象已經包含這三點。而且除了正常人有胃,有神,有根;病人也會出現有胃,有神,有根。此三項不是正常人獨有。所以因為這兩點,我在寫平人脈時就沒有寫這幾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