嘌呤代謝障礙所導致的代謝性疾病。
多見於男>30歲,表現:急慢性關節炎、痛風石、間質性腎炎。
(一)臨床表現——4個時期:
1.無症狀高尿酸血癥期
2.急性關節炎期
3.慢性期
4.腎臟併發症
1.無症狀高尿酸血癥期(血尿酸>420μmol/L)
□可為間歇性或持續性;
□從血尿酸增高至症狀出現的時間可長達數年至數十年;
□有些可終生不出現症狀;但血尿酸水平越高,發生關節炎的可能性越大。
2.急性關節炎期,特點:
①多在午夜或凌晨突然起病,數小時內受累關節出現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疼痛劇烈。
◆最常見——單側第一跖趾關節。
其餘依次:足背、踝、膝、腕、手指、肘關節。
誘因:受寒、勞累、飲酒、高嘌呤飲食,以及外傷、手術、感染、運動。
②秋水仙鹼治療後,關節症狀可以迅速緩解;
④常伴高尿酸血癥,但部分正常;
⑤確診最確切的依據——在偏振光顯微鏡下,關節滑液內發現呈雙摺光的針形尿酸鹽結晶。
3.慢性期——痛風石及慢性關節炎。
痛風石——痛風的特徵性表現——常見於耳廓、關節周圍,破潰則有豆渣樣的白色物質排出。
4.腎臟併發症
(1)痛風性腎病:
起病隱匿,早期僅有間歇性蛋白尿,繼而呈持續性蛋白尿,腎濃縮功能受損時可出現夜尿增多,晚期可發生腎功能不全,表現為水腫、高血壓等,少數表現為急性腎功能衰竭。
(2)尿酸性腎病:
少數患者可發生腎結石,尿酸結石呈泥沙樣,常無症狀,較大者可發生腎絞痛、血尿。
當結石引起梗阻時導致腎積水、腎盂腎炎、腎積膿或腎周圍炎,感染可加速結石增長和腎實質損害。
(二)診斷
◆血尿酸>420μmol/L——診斷為高尿酸血癥。
◆同時存在特徵性的關節炎表現時——考慮痛風性關節炎。
◆痛風診斷金標準——關節腔穿刺獲得的滑液或關節鏡下獲得的滑膜組織或痛風石標本,經偏振光顯微鏡發現呈針形的尿酸鹽結晶。
(三)預防和治療
1.預防和一般性干預手段
①限制飲酒和高嘌呤食物(如海鮮、動物內臟等);
②控制飲食總熱量;
④慎用抑制尿酸排洩的藥物,如噻嗪類利尿藥。
2.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治療
(1)非甾體抗炎藥:抗炎鎮痛,起效快。但可能有不良反應,症狀緩解應減量至停用。
(2)糖皮質激素:起效快、緩解率高。關節炎急性發作期可以關節腔內注射或肌注長效激素;也可口服或靜脈用激素,如潑尼鬆。
(3)秋水仙鹼
——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有效藥物。
小劑量(1.5mg/d)——有效且不良反應少。
痛風關節炎急性期——望穿秋水(TANG)
3.高尿酸血癥的降尿酸治療
(1)促尿酸排洩藥:苯溴馬隆
(2)抑制尿酸生成藥物:別嘌呤醇和非布司他。
(3)鹼性藥物:碳酸氫鈉。
(1)促尿酸排洩藥:苯溴馬隆
機制——抑制近端腎小管對尿酸鹽的重吸收,增加尿酸排洩。
√適用於腎功能良好者。用藥期間應多飲水,並服用碳酸氫鈉。
□急性發作期——避免使用。
□有尿酸性結石者——不宜使用。
(2)抑制尿酸生成藥物:別嘌呤醇和非布司他。
機制——抑制黃嘌呤氧化酶,使尿酸生成減少,適用於尿酸生成過多,或不適合使用促尿酸排洩藥物者。
非布司他——不完全依賴腎臟排洩,可用於輕-中度腎損害患者。
【不良反應】
①非布司他——肝功能異常和腹瀉。
①別嘌呤醇——胃腸道不適和面板過敏(亞裔人群用藥前可行HLA-B5801檢測)
為什麼?
HLA-B5801陽性者,使用別嘌呤醇可能會——嚴重過敏性藥疹,甚至死亡。
(3)鹼性藥物:碳酸氫鈉。
鹼化尿液,使尿酸不易在尿中形成結晶,增加尿酸由尿液中排出。
4.發作間歇期和慢性期的處理
仍需持續使用降尿酸藥物。
痛風石較大或已經破潰者——手術剔除。
5.其他綜合治療
治療痛風患者伴有的高血壓、高血脂、肥胖及胰島素抵抗等代謝綜合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