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陰雨綿綿,漫天大霧,導致居住環境變得很潮溼,尤其是沿海地區的市民常年被溼氣折磨。
如果體內溼氣太重,對身體沒有好處,據統計,很多疾病和溼氣有關,如腹脹、溼疹、尿路感染、青春痘、水腫等。
中醫有一句古話:千寒易去,一溼難除。沒有人能隨便祛溼成功,需要一段時間調理才行。如何對症推薦中成藥解決顧客溼氣病困擾問題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
溼氣的分類
所謂溼,即通常所說的水溼,又有外溼和內溼之分。
外溼是由於空氣中的溼度大,氣候潮溼或涉水淋雨或居室環境潮溼等外在溼氣入侵人體而致病。
內溼是一種病理產物,常與消化功能有關,則是指體內消化系統運作失宜,對水在體內的流動失控以致津液停聚,或因飲食水分過多,或因飲酒、乳酪、生冷飲料等不良飲食習慣,使體內津液聚停而形成。
溼氣重的表現
①舌頭兩邊有牙印,經常腹脹,大便不成形,溏稀或者便祕
②口乾,口苦,口臭
④頭髮油膩,脫髮,白髮
⑤肥胖,減肥後容易反彈
⑥浮腫,眼袋下垂
⑦腰痠關節疼痛
⑨黑眼圈,氣色不好,有氣無力
⑩睡覺打呼嚕,流口水
⑪起床頭昏,精神疲倦、少氣懶言,頭暈沒精神,特別疲勞
⑫陰部潮溼, 陰囊潮溼,陰部瘙癢,有異味,白帶增多,月經不調
⑬性冷淡、對房事不感興趣
⑭臉上長斑,起痘, 臉部頭髮出油,滿臉油光,易長痘,溼疹
⑮白帶有異味,瘙癢
⑯早上刷牙噁心等等
聯合用藥舉例
中醫認為,溼邪是最為常見,也是最難治療。溼氣並不是單獨存在,體內的溼氣如果遇到寒冷的空氣時,就會形成寒溼,溼氣遇到熱的空氣就會形成溼熱,溼氣遇到風則會形成風溼。
1、寒溼
表現症狀為關節疼痛、腹脹腹瀉、畏寒怕冷、身體困重、舌苔白膩
治療原則:祛風通絡、祛溼止痛
常用藥物:風溼安泰、三妙丸、四妙丸、獨活寄生丸、木瓜丸、大活絡丸。
聯合用藥:三妙丸+傷溼止痛膏+雙氯芬酸鈉緩釋片+艾葉泡腳粉
2、脾虛溼盛
表現症狀為睏倦乏力、大便稀溏、腹瀉、食慾不振
治療原則:健脾祛溼
常用藥物:香砂平胃丸、平胃丸、參苓健脾胃顆粒、二妙丸等等
聯合用藥:參苓健脾胃顆粒+補中益氣丸+伯香御溼貼
3、暑溼
表現症狀為心煩氣躁、發熱、口乾舌燥、周身睏倦乏力等症狀
治療原則:清熱解暑利尿
常用藥物:藿香正氣顆粒,保濟丸,清熱祛溼顆粒、玉葉解毒顆粒等
陽暑:聯合用藥一:清熱祛溼顆粒+風油精
陰暑:聯合用藥二:藿香正氣顆粒+防暑貼+姜棗祛寒顆粒
4、溼熱證
表現症狀為:發熱、身熱不揚,頭痛而重、身重而痛,口苦,胸痞,尿黃而短,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濡數面板油膩、面生暗瘡、睏倦乏力、舌苔黃膩,脈濡數。
治療原則:健脾清熱利溼
注意事項:一般要區分溼重還是熱重。如果溼重以化溼為主,可選用六一散、平胃丸,二妙丸。熱重則以清熱為主,可選用葛根芩連丸。
溼熱所在不同的部位症狀具體表現有所差別,在皮肉則反映為溼疹或疔皰,溼熱流注關節則謂反映為溼熱痺證,侵犯臟腑時,可出現脾胃溼熱(溼熱蘊脾)、肝膽溼熱、膀胱溼熱、腸道溼熱等病症。
(1)脾胃溼熱
表現症狀:可見脘悶腹滿,噁心厭食,便溏稀,尿短赤,脈濡數
聯合用藥:平胃丸+健胃消食片
(2)膀胱溼熱
表現症狀:見尿頻、尿急,澀少而痛,色黃濁
常用藥物:清淋顆粒,金錢草顆粒、熱淋清顆粒等
聯合用藥:清淋顆粒+三金片+左氧氟沙星片
(3)大腸溼熱
表現症狀:腹痛腹瀉,甚至裡急後重,瀉下膿血便,肛門灼熱、口渴
常用藥物:複方黃連素、腸炎寧膠囊,複方蘆薈膠囊、消炎止瀉膠囊
聯合用藥:複方黃連素+腸炎寧膠囊+蒙脫石散
(4)肝膽溼熱
表現症狀:肝區脹痛,口苦食慾差,或身目發黃,或發熱怕冷交替,脈弦數,伴有心煩氣躁、口乾口苦、頭暈頭痛等。
常用藥物:茵膽平肝膠囊、消炎利膽片、龍膽瀉肝丸,利膽排石片,膽炎康膠囊,茵陳五芩丸。
聯合用藥:龍膽瀉肝丸+夏桑菊顆粒+四妙丸
(5)溼熱帶下
表現症狀:帶下量較平時明顯增多,色、質、味異常,或伴有外陰、陰道瘙癢、灼熱、疼痛等區域性症狀。
常用藥物:婦炎康片,白帶丸
聯合用藥:婦炎康片+苦蔘洗液+雙唑泰栓
注意事項:建議病人必要時去醫院做婦科檢查排除異常。
(6)溼疹
表現症狀:皮疹多形性,為紅斑基礎上針頭至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皰疹或小水皰,搔抓後出現糜爛、滲出,皮疹常融合成片,病變中心較重,逐漸向周圍蔓延。當合並細菌感染時可形成膿皰、膿液滲出或結膿痂,區域性淋巴結可腫大。
感染嚴重時多伴有發熱等全身症狀。瘙癢劇烈。常見於小腿、手、足、肘窩、外陰、肛門等處。
常用藥物:嬰寶、紫草油,除溼止癢洗劑,溼毒清片
成年人聯合用藥:除溼止癢洗劑 +氯雷他定+溼毒清片+維生素C
兒童聯合用藥:嬰寶+氯雷他定顆粒+爐甘石
注意事項:溼熱常常表現為一種體質,很難短時間去除,因此往往需要長期用藥,大多數燥溼清熱的藥物藥性都很強,因此用藥應加以注意。
日常生活如何預防溼氣
(1)戒菸戒酒、飲食清淡,少吃辛辣燒烤食品,少食甜膩食物,增加清熱解暑、健脾利溼食物的攝入,如紅豆綠豆薏米茶。
(2)多做戶外運動,促進新陳代謝,經常運動出汗有助於排出溼氣。
(3)注意作息規律,睡前泡腳保證充足的睡眠,不要熬夜。
(4)遠離潮溼環境,保持室內通風,雨霧天氣下,室內溼度大的時候,要及時開啟空調等除溼裝置降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