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生老病死是人生不可避免的規律,若養生有道,壽命可延至120歲。《素問·上古天真論》說:“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王冰注引的《痺論》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特別是老年人,要慎飲食,要身心安詳,喜怒哀樂要善於節制,人的升降出入的生理功能正常,就不會造成混亂。

1.老年人的生理狀況和青年人不同

《素問·上古天真論》說:“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頒白。”王冰注曰:“陽氣亦陽明之氣也。”其引《靈樞經》說:“陽明之脈,起於鼻,交頞中,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夾口環脣,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故衰於上,則面焦髮鬢白也。”

這就是說,人到50歲時,消化機能開始衰退,導致血液不足。頭為諸陽之會,人的氣血不足,先表現在頭面上。面焦是缺少華澤,發白是血枯之漸,醫者所以首先望診。

《上古天真論》又說:“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王冰注曰:“肝氣養筋,肝衰,故筋不能動。腎氣養骨,腎衰,故形體疲極。天癸已竭,故精少也。”這就是說,肝為血府,肝者筋之所宗,血虛不能濡養筋絡。老年人往往抽掣動風,謂之肝風,進而變為癱瘓。肝衰也由腎水不足,水不涵木也。

人可長壽,是肯定的。但有些人只活半個世紀或稍多一些就溘然長逝了。唐代杜甫只活到59歲,李白63歲,韓愈57歲,柳宗元不到50歲,李賀只活到27歲。這些文人為何不能長壽?

總的來說,不外三種原因,一是情緒關係,如李賀憂傷國事,韓愈性情急躁,柳宗元憤世嫉俗,他們既缺乏怡情養性,又失去沖和之道,氣血繚亂,日復一日,疾病遂生。二是生活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三是不善於適應環境。生活在大自然環境中,要善於適應四氣,即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適應得法,所謂法於陰陽,和於術數,人體可以髓滿骨堅,精神內守,疾病自然不生。

2.老年人的病比中青年多

其常見多發的,一是呼吸系統疾病,包括感冒、流感、老年性肺氣腫引起中毒性肺炎。二是心血管系統疾病,包括腦動脈硬化、高血壓病和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

老年人所以易患感冒,因體質較虛,抵抗力差,風寒侵襲,病毒易感染。病態表現在頭痛,鼻塞,痰多,流清涕,惡寒發熱。從標證方面疏風宣肺,豁痰清熱,是一般的治法,但必須注意的是,老年病人其標雖實,其本則用疏表清肺施治,往往效不著,必須標本兼顧,即柯韻伯托裡固表之法。他在《傷寒來蘇集》裡說:“傷風不知固表托裡之法,偏試風藥以祛之,去者自去,來者自來,邪氣留連,終無愈期”。

徐靈胎在《醫學源流論》裡也說:“傷風之疾,由皮毛以入於肺,肺為嬌髒,寒熱皆所不宜。太寒則邪氣凝而不出,太熱則火鑠金而動血,太潤則生痰飲,太燥則耗津液,太洩則汗出而陽虛,太澀則氣閉而邪結。並有視為微疾,不避風寒,不慎飲食,經年累月,病機日深,或成血證,或成肺痿,或成哮喘,或成怯弱,比比皆然,誤治之害,不可勝數。”

諺雲:傷風不醒便成勞。如何治之?①祛風,蘇葉、荊芥之類;②消痰,半夏、象貝之類;③降氣,蘇子、前胡之類;④和營衛,桂枝、白芍之類;⑤潤津液,蔞仁、玄蔘之類;⑥養血,當歸、阿膠之類;⑦清火,黃芩、山梔之類;⑧理肺,桑皮、牛蒡子之類。八者隨症狀輕重而加減更以避風寒,戒辛辣,則庶幾漸愈,否則必成大病。

我以為病毒性感冒,對老年人尤應重視。中醫用藥,如發表清熱,滌痰下逐,皆是排除病毒的一種方法,但必須注意整體觀念。氣虛的人,氣虛不足,邪不易出,要扶正,如參、芪之類,以固其本,以益其氣,使氣化功能加強,病邪自然撤除。

肺氣腫是氣管炎發展而來。中醫認為肺氣腫不僅在肺,且與脾腎兩虛有聯絡。肺虛不能降氣,脾虛不能運氣,腎虛不能納氣,此內傷之病,常因外感而發作。有時身發低熱,痰多,喘促,納差。

這些外感內傷併發症,中醫認為這是雜感,祛風,降氣,清熱,豁痰,和胃,必先照顧到腎氣。祛風如麻黃、細辛、牛蒡,降氣如蘇子、葶藶,清熱如黃芩、白芍,豁痰如象貝、半夏,和胃如茯苓、山藥,益腎如黃芪、五味子等,標本兼顧,可以獲效。

如因勞累過度,驟感風邪,突然發高熱,氣短喘促,痰多,甚感迷糊,險象叢生,西醫往往認為是中毒性肺炎。

有時,患者高熱不退,大汗淋漓,胃氣呆頓,有時導致心衰,脈象或數或遲,腎功能亦呈衰退險象。凡此內傷之證,專用清熱、瀉火,治非其法,變化不測。此與外感風寒之證頗同而理異。傷外為有餘,有餘者瀉之。傷內為不足,不足者補之。汗之、下之、吐之、克之,皆瀉也。溫之、和之、調之、養之,皆補也。

內傷不足之病,苟誤認為外感有餘之病,而反瀉之,則虛其虛也。《難經》雲:“損不足而益有餘。”如此死者,醫殺之耳。然則奈何?惟當以甘溫之劑補其中,升其陽,甘寒以瀉其火則愈。東垣遇內傷不足之病,用甘溫除熱,大忌苦寒之藥。我們在臨床上遇此類病證數見不鮮,甘溫除熱,確有大效。

有些老年人患肺氣腫兼中毒性肺炎較多,對此,西醫常和我們合作,同意用補氣益腎湯,佐以養心清肺化痰,往往退熱很快,白血球也易降至正常範圍,胃氣醒復也快,心衰的症狀也自然消失,熱退後可照常服用多劑。這些炎症,用溫補以消炎,生化試驗,竟得正常,這是反佐療法的妙用,很有科學意義。中西醫都值得重視和研究。

我自制的補氣益腎湯是:黃芪18克,人蔘9克,北沙蔘12克,淫羊藿18克,川貝母4.5克,陳皮各3克,炙遠志9克,丹蔘9克,生炒薏米各9克,煎湯代水。在肺氣腫炎症發作時,遇見肺小泡形成肺大泡,痰聲嘶吼,加射干、麻黃兩味,散風熱,消腫毒,有一定療效。

腦動脈硬化症是老年人心血管系統的多發病之一。病人常有頭痛眩暈,失眠,性情急躁。腎水內乏,風陽鴟張,中醫稱肝陽,亦名肝風。水不涵木,肝腎兩虧,手肢發麻,就是快要中風的預兆。如果脈象發現兩部弦大,硬化到了晚期,就有可能形成腦溢血而成中風癱瘓。《中國醫學大辭典》說,凡肝風、肝陽、肝厥等證,其病機皆在於腦,故無有不兼眩暈者,治以疏肝清腦洩熱為主。

如羚羊角、石決明、桑葉、滁菊、鉤尖、刺蒺藜、天麻、珍珠母、瓦楞子、牡蠣、龜板、阿膠之屬。切忌誤作發散,治以辛燥劫陰,釀成它疾。我認為肝陽發作,未到危急程度,羚羊角可以不用。石決明、牡蠣的用量大些,可酌加首烏、枸杞子,柔肝熄風,滋腎壯水。久服之,控制高血壓發展,則是可能的。

由冠狀動脈病變引起的心臟病,在各種心臟病當中,比例要佔到95%,從事緊張腦力勞動者,發病率較高。冠狀動脈迴圈功能有障礙的人,或因感受寒涼,或因情緒緊張,或因勞累過度,或三者兼而有之,易成心絞痛。中醫稱心悸或怔忡。如果胸悶作痛,又稱胸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患者有高血壓症狀,必須活血通瘀,柔和絡脈,養心安神,豁痰開痺止痛。

活血如當歸、紅花;通瘀如丹蔘、桃仁;柔和絡脈如首烏、杞子;養心安神如琥珀、柏子仁、朱茯苓、棗仁;豁痰如貝母、半夏;開痺止痛如薤白、蔞仁,亦可酌用桂枝。如有陽虛症狀,服上藥後血壓不降,可用人蔘、附子,強心興陽,血壓自會下降。雖在暑天,在所不忌。亦可酌用稽豆衣一味,以解附子之毒。此種器質性病變,上藥必須耐心久服,血管之硬化,自可扭轉。如果一曝十寒,則無濟於事。

3.上述兩個系統的四種疾病,都可以預防

老年人呼吸道病證常因肺氣虛弱而來。肺氣不足,往往由於腎虛所致,其本在腎,其末在肺。肺腎兩虛者,屬於虛勞範疇,勞則成損。按《內經》治則,勞者溫之,損者益之。勞損之體,抵抗力薄弱,病毒易糾纏。患者往往髓竭骨空,一遇勞累風寒,就易發病。這就需要主動預防,補氣養血,填髓堅骨,強陽益陰。在冬令服藥幾十天,有助於增進健康。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女人多少歲進入更年期?會持續多長時間?如何平穩度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