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服藥不忌口,壞了大夫手”。
關於疾病用藥忌口,“方書之祖”張仲景在《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篇,太陽中風證中,服用桂枝湯後強調要“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並提出了“食復”的概念,即患病治癒後,因飲食不當導致疾病復發。
《金匱要略》中專門設定有“禽獸魚蟲禁忌並治”和“果實菜谷禁忌並治”兩個篇章,明確提出:“所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身為害,若得宜則宜體,害則成疾,以此致危,例皆難療。”並論述了五臟之病有五味之禁“肝病禁辛,心病禁鹹,脾病禁酸‘肺病禁苦,腎病禁甘。”故而患者在服藥治療期間,採取科學合理的辯證施食,辯證論忌顯得尤為重要。
忌口食物分類如下忌酒:如米酒,白酒,醪糟,啤酒,含酒精的飲料。忌醃製食品:如酸菜,泡菜、鹹鴨蛋、鹹魚、榨菜、鹹菜乾、鹹豆醬、豆腐乳等。忌生冷:如冷飲、優酪乳、雪糕、冰淇淋、沙拉、生魚片、生海鮮、刺身,未煮熟的肉類食物。忌寒涼 :偏寒涼的食材,煲湯中藥材如綠豆湯,牛奶、花茶玫瑰花、菊花、金銀花、蓮藕 、海帶、螃蟹、空心菜、莧菜、海帶、 生熟地、石斛、西洋參、百合、玉竹、麥冬、溪黃草、雞骨草、土茯苓等。忌辛辣重口味:如辣椒、胡椒、大蒜、芥末、韭菜、花椒。燒烤、油炸、麻辣燙、火鍋、 過鹹、甜膩、過苦、過酸等食物。忌水果:水果無論寒熱性味,服藥期間均不宜食用。忌發物:葷菜類發物如公雞、鯉魚、烏魚、兔肉、母豬肉、狗肉、鴨肉、鱉、鵝肉;素菜類發物如南瓜、蘑菇、香菇菌類、地瓜、藕粉、荷葉、胡蘿蔔、魔芋、豆花、豆腐、扁豆、含鹼類麵食,小餅乾,豆沙餅會中和扶陽藥的藥效。忌粘膩:不宜進食傷脾胃難以消化的食物如肥肉,糯米粽子、 豬油,豬、牛、羊等動物內臟。忌海鮮:如蝦、蟹、貝類、牡蠣、帶魚、烏賊、魷魚等海產品。忌過飢過飽:飲食節制有規律,宜清淡,少食多餐。除因病需忌口之外,廣義的忌口還包括因年齡、體質、地區、和季節不同而忌服或少服某些食品,或健康人群通過節制飲食適當忌口來達到增強體質,預防疾病的目的。
女性特殊生理時期的飲食禁忌女性在月經、妊娠、 產後等特殊的生理時期,飲食應有所禁忌。
中醫“天人相應觀”認為身體內氣血執行與自然界水的流動相似。遇寒則凝,得溫則行,在月經期若過食生冷、冰凍會造成寒邪入侵血海胞宮使血凝不通,出現痛經甚則閉經,月經不調等疾患。 因此經期應禁食生冷,寒涼類食物。
女性妊娠期民間素有“產前一盆火”之說,孕婦的飲食應兼顧母體和胎兒,既要加強營養,滿足胎兒發育需要,又要避免過食肥甘厚味,辛辣助火之品,否則母體的熱毒會波及胎兒。
而“產後多虛”,脾胃運化功能較弱,飲食宜溫補為主,忌食寒涼生冷,還應少食多餐避免暴飲暴食,營養過剩。 在哺乳期需要補養氣血,保證母乳中的營養。
兒童及老人飲食宜忌“要得小兒安,常帶三分飢與寒”,小兒“心肝有餘,肺脾不足,腎常虛”,臟腑柔弱嬌嫩,飲食不節制,易傷食、積食,多發外感病,和胃腸道疾病,應忌口生冷、零食、燒烤、烘焙、油炸之品。
老年人臟腑機能衰老退化,脾胃運化較弱,應以溫熱熟軟食物為主。節制糖類,高脂肪類,忌生冷粘硬之品。
四季飲食宜忌冬去春來,四季交替變換。根據中醫“順應天時”觀念,我們的日常飲食也應做出合理調整,使內外協調統一、陰陽平衡。使身體能夠適應外界環境,達到養生保健、健康長壽的目的。
春季萬物復甦,氣溫由寒轉暖。陽氣升發,肝膽氣旺,脾胃運化相對較弱。飲食上應減酸宜甘,培扶中焦脾胃之氣,適宜多吃一些綠葉蔬菜和豆類。
夏季氣候炎熱,暑溼並重,脾虛易被溼邪所困,體重,胃納差,大便溏瀉,膳食應清淡可口,少吃肥肉等油膩食物,切不可貪吃生冷瓜果,敗傷陽氣。
秋季天高氣爽,氣溫由熱轉涼,燥氣當令,面板毛孔乾燥,易生咳嗽之疾,宜食甘蔗、雪梨、芝麻、蜂蜜等柔潤生津之品,防止秋燥。避免辛辣,厚味溫補之品。
冬季天寒地凍,萬物封藏,膳食應有充足的熱能,以抵禦嚴寒。可吃牛、羊肉等溫熱性食物。對於體虛、老人可用膏方進補。
總之疾病狀態下飲食注意忌口能夠促進疾病的康復和愈後。健康狀態下節制飲食,對於增強體質,消除疾病有積極意義。
#大家健康超能團# #中醫來了# @大家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