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老李過來複診,門診護士測血壓為150/82mmHg,我習慣地問:在家裡量的血壓多少?老李卻告訴我,他覺得在家量血壓都不準,因為每次在家量血壓正常,而到醫院測量卻總是偏高,於是他乾脆就不量了。
幾個月前初來門診的時候,我曾經讓他做過24小時動態血壓檢查,血壓確實挺高,而且由於血壓長期升高,已經出現了高血壓性心臟病。
但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老李在家自己測量血壓都很平穩,複查24小時動態血壓也在正常範圍,然而每次來醫院,護士測量的診室血壓卻還是會偏高一點。
因此他總是對自己測量血壓沒有信心。
其實這種情況很常見,但事實上大多數並非因為家裡的血壓計有問題,也並非自己測量血壓不準確,而是診室血壓原本就比家庭自測血壓要高一些,同時到醫院後由於環境變化、緊張、活動、人員嘈雜等等情況,也可能導致血壓升高。
據2012-2015年全國高血壓抽樣調查顯示,我國18歲以上成人高血壓患病率為27.9%,知曉率為46.9%,治療率為40.7%,而更為觸目驚心的是,在降壓治療的患者當中,也只有15.3%能將血壓控制在目標水平。
因此,中國高血壓聯盟釋出的《中國家庭血壓監測指南》建議每個人都應該進行家庭血壓監測,尤其是有高血壓的患者或者有高血壓風險的患者。因為這樣可以及時發現血壓升高,發現“白大衣性高血壓”或者“隱匿性高血壓”,同時對自己的血壓有個基本的認識,可以提高治療的效果和服藥的依從性。指南同時建議可以利用資訊化手段管理血壓,例如血壓計自動傳輸功能、手機應用或程式等進行儲存分析,也可以用筆記本記錄,以備需要時使用。記錄的內容應該包括:姓名,測量日期,時間,收縮壓,舒張壓,脈搏等。
很多人都不願意用電子血壓計,而迷信水銀血壓計。
其實,對於家庭自測血壓來說,我們建議使用合格的上臂式自動電子血壓計,也就是經過標準認證過的血壓計。
目前國際上聯合制定了統一的AAMI/ESH/ISO血壓計準確性驗證方案,透過驗證過的血壓計可以在相關網站查詢(www.dableducational.org 或www.bhsoc.org)。
血壓計使用一段時間都需要定期校準,無論是電子血壓計還是水銀血壓計都是一樣的,一般每年一次,通常銷售網路比較完善的大企業會提供校準服務。
市場上血壓計琳琅滿目,應該怎麼挑選適合自己的血壓計呢?1、我們看到有很多無袖帶的“血壓計”甚至非接觸式“血壓計”,好像很高科技,但這些技術還不太成熟,只能作為參考,目前這種測量技術還處於研究和開發階段。
2、目前比較成熟的還是經過驗證過的上臂式全自動示波法電子血壓計,挑選方法上面已經說過了。
3、腕式全自動示波法電子血壓計,由於測量攜帶方便,不需要暴露上臂,很多人都喜歡使用,但我們一般並不作為首選,而是建議在寒冷地區或者脫衣服不方便的患者(例如殘疾人)作為替代使用,要嚴格按說明使用。
4、市場上還有手指式的電子血壓計,這種誤差相對更大,不推薦使用。
5、水銀血壓計使用前需要專門訓練,同時汞容易汙染環境,危害人體健康,也不作為家庭自測血壓的首選。
6、聽診法模擬汞柱或氣壓表式血壓計,由於對聽診要求較高,需要專業培訓,也不建議家庭自測血壓使用。
家庭自測血壓值一般比診室血壓會更低,臨床上有幾個常見的知識點。1、診室血壓≥140/90mmHg,我們認為是高血壓。
2、家庭自測血壓≥135/85mmHg,診斷為高血壓。
3、診室血壓≥140/90mmHg,家庭自測血壓<135/85mmHg,考慮為“白大衣性高血壓”,或者“白大衣性未控制高血壓”。
4、診室血壓<140/90mmHg,家庭自測血壓≥135/85mmHg,考慮為“隱匿性高血壓”,或者“隱匿性未控制高血壓”。
從以上標準我們就可以看出,在家裡測量的血壓和在醫院裡測量的血壓是不一定相同的,連續的監測觀察才是最重要的。
什麼時間測量血壓更好?這個問題也很常見。一般我們建議每天早晚各測量血壓2~3次,測量前應坐位休息5分鐘,每次間隔一分鐘,連續測量7天,尤其是對於初診或者血壓不穩定的病人,更應該堅持測量,如果血壓控制良好,那麼每週至少測量一天。早上血壓測量應該在起床後一個小時內、進行服用降壓藥物之前、早餐前、劇烈活動前測量。晚上測量血壓應該在晚飯後、上床睡覺前進行。一定要記住排空膀胱,讓自己處於放鬆狀態。
高血壓對人體的危害非常大,只有規範的治療,規範的監測血壓,才能更好的控制病情,減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腦梗死、腎功能衰竭等等併發症。
參考文獻:中國家庭血壓監測指南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