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溼之性,重濁而黏滯,善於居下,若再與熱結,形成溼熱,便纏綿難愈。長夏時節,熱且多雨,易形成溼熱,損害機體健康。

30~45歲的人最應注意

各個年齡段的人都可能受到溼熱的侵襲,尤其是30~45歲的人,屬生命中“土”的年齡段,體內溼氣比較重。

夏秋之交屬中醫所說的“長夏”季節,也對應五行中的“土”,內外相合,溼上加溼,更容易出現上述症狀。

如果溼熱侵襲到小孩兒,最常見的症狀就是腹瀉、大便不順暢。

如果溼熱侵襲到老年人,就可能出現下肢酸困、腰疼等症狀。

體內溼熱,有哪些症狀?

長期遭受溼熱侵襲的人會出現下面這些症狀:

面部發黃、發暗、油膩;晨起口乾、口臭、口苦、舌苔膩;汗味大、體味大;倦怠、不想動彈;食慾不振或吃飯後胃脹;大便稀、黏,排起來費勁,肛門灼熱下墜,小便深黃色、異味大;此外,女性臉上易長“痘痘”,也可能是受溼熱侵襲。如何排出體內溼熱

中醫認為:脾臟能運化水溼。脾喜燥而惡溼,若脾陽振奮,脾臟健運,運滑水溼功能正常,溼邪則不易致病。

反之,溼氣太重致人生病後,病人往往出現頭昏頭重、四肢痠懶、身重而痛、關節屈伸不利、胸中鬱悶、脘腹脹滿、噁心欲吐、食慾不振、大便溏瀉、舌苔厚膩等症狀。

下面我們就為大家推薦振奮脾陽,利水化溼的食療方和穴位按摩法,大家可以在家嘗試下。

1. 飲食調理——赤小豆薏米飲

赤小豆30克,薏米30克,加清水文火煮30分鐘後取100毫升汁液。再燉煮30分鐘後倒出剩下的100毫升汁液,將兩次汁液拌勻,溫飲。

注意:很多人覺得“清湯寡水”喜歡往裡面加一些大米,就變粘稠了,但其實就是要這種“清明”才能祛溼,而稻米生長在水中,屬溼,會加重我們的溼熱症狀。這一點大家一定要注意。

2. 穴位排溼——委中穴

膝窩又稱膕窩,在膝窩的中心點上,有一個重要穴位叫委中穴,走的是膀胱經。膀胱經是人體最大的排毒去溼通道,而委中穴便是這個通道上的排汙口,如果這裡不通暢,溼氣排不出去,可能會導致關節炎。

可拍打此處5~10分鐘至淤斑痧點顯出,每一到兩週就拍打一次。

此外,生薑、大茴香、桂皮等香料,具有祛寒、除溼、發汗等功效,咱們每天做飯時也可適當放一點,有溫中祛溼的作用。

最新評論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腎病患者吃喝上強調這“6個必須”,每位腎友都該謹記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