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的真相# 懷著空杯心態研讀名家醫案,一案一故事,一醫一人生。
【名醫簡介】
滑壽(約1304~1386),字伯仁,晚號櫻寧生,元代大醫學家,祖籍襄城(今河南襄城縣),後遷儀真(今江蘇儀徵縣),又遷餘姚(今浙江餘姚縣)。他不僅精通《素問》、《難經》,而且融通張仲景、劉守真、李東垣三家學說,所以給人治病有“奇驗”,他還著有《讀傷寒論抄》等醫書多種。“所至人爭延,以得診視決生死為無憾”。他更以“無問貧富皆往治,報不報弗較也”的崇高醫德,受到時人的讚譽。
【醫案】
滑壽治一婦,暑天患洩瀉,其脈三部俱微,服姜、附病癒
一婦盛暑患洞洩,厥逆惡寒,胃脘當心而痛,自腹引脅,轉為滯下,嘔噦不食,人以中暑霍亂了之,益劇。攖寧生論其脈三部俱微,短沉弱不應呼吸。曰:此陰極矣,不亟溫之,則無生理,《內經》雖曰,用熱遠熱,又曰:有假其氣,則無禁也。於是以姜附溫劑,三四進,間以丹藥,脈稍有力,厥逆漸退。更服姜、附七日,請症悉去。遂以丸藥除其滯下,而臟腑自安矣。
本案引自(《名醫類案》)。
【評析】
中醫臨床辨病亦辨證,並根據不同的證候而又有同病異治之法。本案所記雖為痢疾,但證屬虛寒,則治宜溫補,而不宜他法。故以姜、附溫補兼以輔助之方藥而獲良效,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特色。
【痢疾簡介】
痢疾是以痢下赤白膿血,腹痛,裡急後重為臨床特徵。主要病因是外感時邪疫毒,內傷飲食不潔。病位在腸,與牌脾胃有密切關係。病機為溼熱、疫毒、寒溼結於腸腑,氣血壅滯,脂膜血絡受損化為膿血,大腸傳導失司,發為痢疾。暴痢多為實證,久痢多為虛證。實證以溼熱痢多見,亦見於寒溼痢。而疫毒痢,因病勢凶險,應及早救治。虛證又有陰虛剌痢和虛寒痢不同。若下痢不能進食,或入口即吐,又稱噤口痢。對於口久遷延不愈的休息痢,因病情纏綿,往往形成虛實夾雜之勢,宜採取綜合措施,內外同治。痢疾的治療,以初痢宜通,久痢宜澀,熱痢宜清,寒痢宜溫,寒熱虛實夾雜者宜通澀兼施、溫清並用,同時可配合外治灌腸之法,提高療效。對具傳染性的細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應重在預防,控制傳播。
【作者寄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