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福養 肖相如頻道
導讀:今天學習蔡福養先生治療咽喉疾病的三大法和常用方藥。
咽喉位於人體頭部,下與臟腑經脈相絡通。其致病因素,有內傷與外感的不同,臨床也有虛證和實證之分。
外感多因肺胃鬱熱,頭熱上蒸,內傷多由肝腎陰虛,虛火上炎所致。
根據《素問·至真要大論》中“客者除之”、“燥者潤之”、“活血逐瘀”等理論以及咽喉病的區域性與全身症狀相結合的特點辨證施治。
客者除之疏風解表清熱法,適用於喉痛、喉風、風熱喉癢、風熱乳蛾等病。
因外感風邪引起的咽喉紅腫、化膿、蛾體紅腫痛、發熱惡寒、脈浮數等。
選用銀翹散加味(銀花、連翹、牛蒡子、桔梗、薄荷、豆豉、甘草)。
咽喉紅腫痛者,加射干、豆根;苔膩黃、口渴者,加生石膏、天花粉;腫處化膿者,加皁刺、浙貝;
高燒不退者,加桑葉、菊花;頜下有腫核壓痛者,加板藍根、重樓、馬勃;大便祕結者,加大黃、朴硝,水煎服。
燥者潤之清熱養陰潤燥法,適用於陰虛喉癢、陰虛乳蛾、陰虛喉痺等。
因肺胃肝腎陰虛,虛火上炎,蛾體微紅微腫幹痛,口舌乾燥,乾咳少痰,聲音嘶啞,手足心熱,潮熱盜汗,腰膝痠軟,小便黃少,大便頭硬,脈細數。
選用六味地黃湯(熟地、山藥、山茱萸、澤瀉、丹皮、茯苓)。
咽喉幹痛者,加石斛、沙蔘;潮熱盜汗,加龍骨、牡蠣;手足心熱者,加知母、黃柏;大便頭硬者,加玄蔘、麻仁,水煎服。
症見發熱惡寒,脈浮細數者,為風邪在表,加桑葉、菊花、葦根等,以扶正祛邪。
症見怕冷,下肢不溫,腰痠痛,小便次數多者,為陽虛於下,無根之火上炎,加附子、肉桂,以溫補腎陽,引火歸原。
症見口舌乾燥,乾咳少痰,聲音嘶啞者,屬肺熱化燥所致。治宜清熱養陰潤燥,酌加養陰清肺之品,如沙蔘、麥冬、黃精等。
活血逐瘀活血逐瘀法,適用於火熱上蒸,熱與黏膜氣血凝滯不散,引起的咽喉部漫腫脹痛,咽後壁呈現顆粒狀或片狀淋巴濾泡增生,喉結部脹緊感,舌質紫暗,舌面有瘀血點,舌根下青筋暴粗,聲帶充血、結節、肥厚、息肉,失眠多夢,心裡熱,心跳心煩,脈沉弦數。
選用血府逐瘀東加味(當歸、生地、桃仁、紅花、枳殼、赤芍、柴胡、川芎、桔梗、懷牛膝、甘草)。
咽喉紅腫者,加山豆根、射干;咽喉幹痛,加麥冬、石斛;
咽後壁有淋巴濾泡增生者,加浙貝、玄蔘、生牡蠣;聲帶肥厚者,加川貝、茯苓、半夏;聲帶息肉者,加山楂;聲音嘶啞者,加胖大海、蟬蛻、麥冬,水煎服。
症見咽部有異物感,吐之不出,咽之不下,胸悶者,此為肝氣乘脾,溼痰結聚,治宜行氣化痰。
選用四七東加味(半夏、川厚朴、茯苓、蘇梗、生薑、大棗)。
舌苔厚膩者,加佩蘭、白豆蔻;兩脅脹痛者,加青皮、香附;胸痛胸悶者,加瓜蔞、薤白;溼氣上逆作嘔者,加代赭石、竹茹,水煎服。
注:具體治療與用藥請遵醫囑!本文選摘自《中國現代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蔡福養》,仝選甫、蔡紀堂編著,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2007.8。本公眾號僅用之進行學術交流,若有侵權請聯絡刪除,轉載請註明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