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能量與氧化醫學是二十一世紀醫學理論的重大突破,該理論一舉打破了當代慢性病診療的困局,奠定了從疾病醫學到健康醫學的理論基礎,希望更多的有識之士走進能量與氧化醫學,為中國人健康服務,為人類健康服務。

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東垣著名的《脾胃論》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內經》曰:“百病皆由上中下三者,及論形氣兩虛,即不及天地之邪,乃知脾胃不足,為百病之始,有餘不足,世醫不能辯之者,蓋已久矣”。

胃腸道是生物生命的能量入口和毒素屏障,飲食與基因不匹配在胃腸道里體現得最為直觀和嚴重。

能量醫學將從腸漏綜合徵與過敏,慢病先調胃腸道,腸道菌群紊亂這三個方面給朋友們分享胃腸道問題,以期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視。

人們在去醫院體檢時,關注最多的是心、肝、脾、肺、腎等臟器,卻很少關心自己的腸道系統。但是,腸道卻是眾多臟器中最先衰老的,女性從28歲開始衰老,男性從32歲開始。

過去的醫學界常常忽視這個問題,更多的是在保護肝臟、腎臟、心臟上下功夫。而能量醫學認為慢病皆從胃腸道開始,中醫認為萬病皆脾虛(後天之本)。

一、先給胃腸道表表功

最容易被忽略的胃腸道,其實它是我們身體任勞任怨的老黃牛,很多人都不清楚胃腸道具體有哪些功勞,這裡我們先給胃腸道表表功:

1. 營養吸收功能

我們吃進去的食物必須經過胃腸道的消化吸收才能將營養物質利用起來。想讓五臟六腑得到充分的滋養,首先就需要有個好的胃腸道。

2. 強大的免疫功能

胃腸道相關免疫組織是人體重要的免疫系統,能產生免疫球蛋白,進行過敏源處理。

3. 巨大的排毒功能

人體會不斷攝入和產生各種各樣的毒素,而胃腸道會配合“肝 腸迴圈”及“拒載”效應,對環境毒素、內毒素、參與的藥物等進行排除和清理。

4.“大腦功能”

胃腸道是最能夠感知到人類情感的一個臟器。比如壓力大就覺得胃不舒服,生氣會引發胃疼。我們的祖先把腸道所在的腹部稱為“丹田”,認為丹田就是生命之門。

從流傳下來的成語,比如肝腸寸斷、搜腸刮肚、滿腹經綸、小肚雞腸,可以看出我們的古人早就發現了胃腸道的神經感知功能,胃腸道也是精神心理疾病的預警器官。

現在,西方也認為胃腸道是人類的第二大腦。

5. 屏障功能

胃腸道黏膜具有保護作用,防止異物和毒素入侵。

6. 資訊功能

製造神經傳導物質(如與憂鬱有關的血清素),利用食物作為資訊物質以便細胞之間得以溝通。

7. “製造”功能

胃腸道還有特殊的製造功能,在腸內可以生成維生素B、維生素K和維生素u等物質,還能生成一個重要的物質——膽固醇。

8. 腸道菌群居住地

腸道記憶體在數量龐大的微生物,它們依靠腸道生活,同時幫助寄主完成多種生理生化功能,這些微生物統稱為腸道菌群。

腸道菌群按一定的比例組合,各菌群間互相制約,互相依存,在質和量上形成一種生態平衡。在人類胃腸道內細菌是一個巨大而複雜 的生態系統,一個人結腸內就有400個以上的菌種。

二、胃腸道受危害又是首當其衝

從上述中我們已經了解胃腸道對人體的居功至偉,也知道胃腸道是“慢病之源”,那麼,我們在生活中的哪些習慣或因素會破壞胃腸道功能呢?

1. 抗生素的濫用

凡是超時、超量、不對症使用或未嚴格規範使用抗生素都屬於濫用。

據統計,在使用抗生素的人群中,1/3以上的人根本不需要用抗生素, 而臨床預防性使用的抗生素,多於一半沒有起到作用,反倒對有的臟器造成不良影響,還會造成腸道菌群失調的問題。

濫用抗生素導致的腸道菌群失調會提高腸道疾病的發病率。

2. 止疼藥物的濫用

阿司匹林、消炎痛等止痛藥物均可刺激胃黏膜引起嚴重的胃腸反應,誘發胃腸潰瘍,甚至出現胃出血及胃穿孔等病症,為毒素和過敏原進入血液提供了條件。

同時,胃腸道的潰瘍以及過敏都可能導致“腸漏綜合徵”,造成人體對食物的敏感性增強,誘發食物過敏反應。

3. 纖維素和多糖類的攝入量較少

飲食與基因不匹配是改變腸道菌群的重要因素之一,更是最容易改變或控制的因素。

4. 精神(心理)壓力因素過大

胃腸道是對壓力最敏感的器官之一。當人長期處於壓力狀態時,乙醯膽鹼及神經壓力素可通過直接或間接作用影響腸黏膜上皮細胞,使腸黏膜上皮受傷。

其次,當糖皮質激素增多時,具有胃黏膜保護性作用的前列腺素E2(PGE2)減少,黏膜上皮的修復能力下降,加重了腸黏膜應激性潰瘍的產生,腸黏膜受損易導致人體對蛋白質食物過敏。

另外,交感—腎上腺髓質興奮,使唾液和胃液分泌減少、消化液黏稠、口腔乾燥、吞嚥困難、食慾減退;由於胃液減少、胃蠕動減少而致消化不良、腹脹嘔吐,腸蠕動減少可致便祕; 長期不良的心理應激還可誘發消化性潰瘍和應激性腸炎。

5. 防腐劑、新增劑、農藥殘留的影響

在食物消化過程中,大塊的食物分子只有被降解為簡單的氨基酸、脂肪酸和單糖才能進入人體,其他任何大分子都會被當作異物,成為抗原。

當今社會,我們所食用的天然食品越來越少,大部分是人為加工過的食品,含有防腐劑、新增劑,甚至有農藥殘留等難以降解消化的大分子物質,極易引發過敏現象。

6. 剖宮產對嬰兒腸道的影響

益生菌陪伴著人類走過了200萬年。人類最原始的益生菌是從哪裡得到呢?是在出生的時候,經過產道的一剎那得到了益生菌。

女性分娩的前十五天,產道是酸性的,含有大量的益生菌,這就是給胎兒準備的,胎兒出生後吮吸手指的時候,就獲得了益生菌,這是人類進化而來的。

這也說明了,絕大多數剖宮產嬰兒較少從母體獲得益生菌,腸道微生態系統建立較為困難,會影響到孩子未來的腸道環境健康,易引發各種疾病,如多動症、自閉症、過敏症、哮喘等。

7. 小麥的長鏈蛋白對纖維素的包裹

小麥中含有較多的長鏈蛋白質(大米幾乎不含長鏈蛋白),在腸道消化蠕動過程中易將纖維素包裹,使益生菌得不到應有的食物來源,生存較為困難,導致益生菌的缺乏,進而影響胃腸道的消化和吸收。

特別是對神經遞質的產生影響較大,易引發情緒疾病,如睡眠障礙、焦慮、抑鬱等。睡眠障礙的人在治療過程中最好少吃或不吃小麥製品。

8. 人體菌群失調

菌群會陪伴每一個人走過風風雨雨的一生,它們主要分佈在人體的三個地方:一是面板黏膜,二是呼吸道,三是消化道。

當菌群失衡時,最容易從這三方面顯現出來,如痤瘡、溼疹等各類面板病, 鼻炎、咽炎等呼吸道疾病,胃炎、腸炎等消化道疾病。以至於有報道稱菌群還主導著人的飲食結構、糖的代謝、情緒情感等。

胃腸道是生命能量的第一入口,也是生命健康的第一屏障,而且發揮著諸多重要功能,但是胃腸道所受到的傷害也是最直接,最嚴重。如何保護胃腸道就成為能量醫學慢性病創新康復體系的重中之重。所以說慢性病先調胃腸道,胃腸不保,小命不好。

文 / 李赫 潘飛鵬

(以上內容來自陶然醫生能量與氧化醫學慢病創新管理體系)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月經不調?看婦科專家郭志強如何用膏方調理,趕快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