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大家對於《黃帝內經》再熟悉不過了,這個耳熟能詳的名字,囊括了中國最早醫家先賢的智慧,是黃老道家在中醫學上建立的理論學說。每一箇中醫人必讀《黃帝內經》,是中醫入門的寶典,也是福斯養生的啟蒙。《黃帝內經》是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分為“靈樞”和“素問”兩大部分。《黃帝內經》包括“陰陽五行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病機學說”,並且還講述了診法,治則以及養生等方面,它注重未病先防,強調治未病,所以預防養生之道是其中的一大關鍵。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黃帝內經》素問篇中的四氣調神大論,感受一年四季順應氣候變化的攝生法則,體會四季養生之妙。
“春三月,此謂發陳。”春季是萬物復甦的季節,萬物生長,天地欣欣向榮,人體也是生髮之時,是生長的黃金時期,黃帝內經中強調,人們應該天黑早些休息,天亮早點起身,散開頭髮,解開衣帶,穿著寬鬆些,使形體舒緩,放寬步子,漫步庭中,保持心情愉悅,舒暢胸懷,提升情志,“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保持著春季應有的生髮之氣,藏於肝,忌怒,否則到夏季就會生寒疾。
“夏三月,此謂蕃秀。”蕃,即繁茂、茂盛;秀,即秀麗,夏季是萬物繁盛貌美的季節,綠樹成蔭。黃帝內經中描述此時天氣下降,地氣上升,天地之氣相互交融,樹木枝繁葉茂,生長旺盛,植物開花結果,瓜熟蒂落,是長勢旺盛的時期。這個時候人們就要注意晚睡早起,不要對於漫長的白晝心煩意亂,依舊要保持情志舒暢,讓精神的英華與秀美的夏氣融合,使氣機宣暢,通洩自如。此時的精神向外散發,對周圍的一切都有著濃厚的興趣。黃帝內經還提醒,如果忤逆了夏氣,就會損害心臟,到了秋天,收穫之氣不充足,容易得瘧疾,還會在冬季再次發病。
“秋三月,此謂容平。”秋天的三個月,應該是包容平和的,自然景象因萬物成熟而平定收斂,此時,天高風急,地廣清明。黃帝內經所述,人們應當早睡早起,聽到雞打鳴就起床,保持神志的安寧,減緩秋天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是時候將自己的內心收斂,和秋天的氣息一樣平穩,恬淡自如,在這秋高氣爽的日子裡,淡泊明志,以保持肺氣的清純,順應秋天的氣息,保持人體之氣的收斂,避免外溢,否則會傷及肺臟,在冬天的時候就可能洩瀉,黃帝內經認為這是因為違逆了秋收之氣,使冬藏之氣不足而導致的消化不良的腹瀉。
“冬三月,此謂閉藏。”冬天生物們都將自己隱藏起來,以抵抗外界的肅殺與寒冷。生機潛伏,萬物蟄藏。在這個季節,河流結了冰,大地龜裂。黃帝內經對於這個季節告訴人們需要早睡晚起,因為天黑早天亮晚,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等到Sunny照耀的時候再起床,避免損傷陽氣。這個時候就不要輕易的擾動陽氣,不要過度操勞,要將神志斂藏於內,安靜自若,將自己隱祕起來,收斂神志,嚴密不外洩,像是將自己的寶藏密封起來,不洩於外。黃帝內經還強調要躲避寒冷,尋求溫暖,不要使面板開洩而丟失陽氣,在冬季就應當閉藏自身機能,否則就會損傷腎臟,到春天生髮之氣就會不足,發生手足無力和氣血不足。
黃帝內經博大精深,我們也僅僅是從其中的一篇淺淺窺探到它的精髓,從黃帝內經·素問中講述四季養生之道,我們明白需要順應四季之氣,四時陰陽的變化和消長,所以聖人都在春夏秋冬四季保護萬物生命的根本,在春夏季節保養陽氣以適應生長,在秋冬季節斂藏陰氣以適應收藏。黃帝內經告訴我們要順應生命發展的規律,順從四時之氣,就可以保護五臟六腑,就不會發生重病,可謂黃帝內經的四季養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