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導讀:生育險是指生育保險,在有職業的婦女因生育子女而暫時中斷勞動時,由國家和社會及時給予生活保障和物質幫助的一項社會保險制度。那麼,2021年生育險規定是怎樣的?生育險要交多久才可以報銷?生育保險斷繳了補交還能報銷?下面跟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2021年生育險規定是怎樣的?

  一、什麼是生育保險費

  生育保險是國家透過立法,在有職業的婦女因生育子女而暫時中斷勞動時,由國家和社會及時給予生活保障和物質幫助的一項社會保險制度。主要包括兩項:一是生育津貼;二是生育醫療待遇。

  建立生育保險為了保證生育狀態婦女的身體健康,減輕其經濟困難,同時也是為了勞動力再生產的延續。

  生育保險不單單是指對女職工生育子女所花費的生育手術費、住院費等費用的補償,還應當包括透過建立社會生育基金的方式,對女職工在規定的生育假期內因未從事勞動而不能獲得工資收入的補償。

  二、生育保險繳費比例

  生育保險報銷是我國一項福利性待遇,有利於我國和諧社會的發展,同時也體現了我國對女性的尊重以及關懷。生育保險報銷適用物件是我國從事法律範圍內的勞動者並且用人單位有為其購買生育保險,繳費累計達到12月。生育保險報銷是由生育保險基金處發放的,而生育保險報銷則是由用人單位每個月按照繳費基數0.8%的比例繳納城鎮生育保險費。

  三、生育保險報銷比例

  生育保險除了孕婦生育期間所產生的基本醫療費以及醫藥費,還有一種則是生育津貼。其實生育保險報銷是以一種生育津貼的形式發放的,而生育津貼一般是為職工分娩前12個月的生育保險月平均繳費工資為計發基數。現在我們來看一下生育保險報銷的標準:

  女性職工懷孕7個月或七個月以上者順利生育亦或者不滿七個月而早產者,享受3個月的生育津貼。

  難產以及剖腹產者,在原基礎上在增加半個月的生育津貼。

  多胞胎生育者,每多生育一個寶寶,增加半個月的剩餘津貼。

  四、生育保險報銷材料

  生育保險報銷需要準備一些材料,備齊材料可以大大節約我們寶貴的時間。現在我們來看一下生育保險報銷的材料:

  女性職工需要備好本人身份證、計劃生育證、嬰兒出生證以及有享受獨生子女待遇的需要準備獨生子女證。

  生育期間的住院醫療費、藥費的發票。

  剖腹產發票金額在5000元以上,順產金額在三千以上的需提供醫院的醫囑單和藥品清單。

  合法妻子沒有工作單位的男性職工需要提供結婚證、配偶戶籍本、男女雙方身份證以及配偶的失業證。

  五、生育保險報銷範圍

  生育保險主要是由生育津貼、生育醫療費用、計劃生育手術醫療費用組成,由於各省市的生育保險政策有所不同,所以生育保險除了這三個基本之外還可能會有一些省市規定的其他費用。生育保險報銷是有一定的比例標準的,生育保險所報銷的部分都是由生育保險基金處所支付的。在我國生育保險報銷是有時間限制的,一般生育保險報銷時間是在寶寶出生後18個月,但有因為各地的生育保險條例有所不同,所以生育保險報銷時間也是大不相同的。一般生育保險報銷時間是由當地的生育保險基金處決定的,大家還是要多加留意。

2021年生育險要交多久才可以報銷?

  職工享有生育保險報銷是由用人單位為其購買了生育保險,並且繳費累計達12個月,職工生育時才可以享有生育保險報銷。個人是不可以購買生育保險的,必須由用人單位為其購買。

生育保險斷繳了補交還能報銷?

  中斷繳費,並且中斷不超過一個月以上,補繳中斷的費用是可以享受生育保險待遇的。

  生育保險是國家透過立法,在懷孕和分娩的婦女勞動者暫時中斷勞動時,由國家和社會提供醫療服務、生育津貼和產假的一種社會保險制度,國家或社會對生育的職工給予必要的經濟補償和醫療保健的社會保險制度。我國生育保險待遇主要包括兩項。一是生育津貼,二是生育醫療待遇。人社部《生育保險辦法(徵求意見稿)》從2012年11月20日起面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意見稿明確,生育險待遇將不再限戶籍,單位不繳生育險須掏生育費。

  女職工享受生育保險待遇的條件:一是要符合國家計劃生育政策規定;二是女職工在分娩或實施計劃生育手術時,用人單位已為其參加生育保險且連續不間斷正常足額繳納生育保險費滿6-12個月(各地時間不一樣)。如果你社保繳費中斷過,在生育時達不到上述要求,肯定是不能享受生育保險待遇的;

  生育保險是國家透過立法,在懷孕和分娩的婦女勞動者暫時中斷勞動時,由國家和社會提供醫療服務、生育津貼和產假的一種社會保險制度,國家或社會對生育的職工給予必要的經濟補償和醫療保健的社會保險制度。

在生育時達不到上述要求,肯定是不能享受生育保險待遇的;

  生育保險是國家透過立法,在懷孕和分娩的婦女勞動者暫時中斷勞動時,由國家和社會提供醫療服務、生育津貼和產假的一種社會保險制度,國家或社會對生育的職工給予必要的經濟補償和醫療保健的社會保險制度。

7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夏至來臨,這些養生知識你一定要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