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6月21日11時32分,夏至節氣來了。夏至是盛夏的起點,人們從夏至這天開始透過數“夏九九”來記錄溫度的變化。

“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夏至也是晝夜變化的界限,北半球迎來白晝最長的一天。過了這天,太陽將走“回頭路”,白晝漸短,黑夜變長。

夏為大,至為極。夏至是陽氣最旺的時節,但盛極必衰。陰氣也從這一天開始滋長,陰陽交錯,人易生病,所以養生要點大家要知道哦!

夏至養生

在中醫養生理論中,夏至是陽氣最旺的時節,這一時節的養生保健,要順應夏季陽盛於外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陰陽協調。古人認為,人體之腎納象為水,水宜上升;而心納火象,火應下降,此乃水火既濟。“既濟”出自《易經》,既濟卦上坎下離,坎為水,離為火,既濟則是水火相交為用。心火下行以溫養腎水,腎水上行以滋心火,心腎相交,則身體健康。《素問·生氣通天論》中則記載:“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陰與陽既對立又統一,陰陽之間取得相對的動態平衡,稱為“陰平陽秘”。腎和心一陰一陽,相互配合相互平衡。腎無心之火則水寒,心無腎之水則火熾,心火過旺則傷腎水,腎水過旺則傷心火,心腎不交則心煩、失眠、心悸、腰痠、遺精、手腳寒涼、怕冷、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都會出現。

夏至飲食,宜苦酸鹹

夏時心火當令,心火過旺則克肺金(五行的觀點),故《金匱要略》有“夏不食辛”的說法。根據五臟、五味的相互關係,味苦之物能助心氣而制肺氣。夏季又是多汗的季節,中醫認為此時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同時多食鹹味以補心,因鹹入腎,補養腎水,腎水上行以斂心火,不致心火過旺。從陰陽學角度看,夏月伏陰在內,心旺腎衰,外熱內寒,故冷食不宜多吃,少則尤可,貪多定會寒傷脾胃,日久形成脾腎陽虛,這也是現在形成大量陽虛根本原因,陽虛令人吐瀉。西瓜、綠豆湯、烏梅小豆湯,雖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鎮食用。夏季氣候炎熱,人的消化功能相對較弱,飲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雜糧以寒其體,不可過食熱性食物,以免助熱。很多疾病產生和後天脾胃飲食不節有關,不合理飲食,再加上運動少,生活節奏快,情志調節不良,致使疾病產生,比如西醫所說的“四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高尿酸,大部分都是吃出來的。此外建議大家吃一些生薑。俗話說:“冬吃蘿蔔夏吃薑”,“早上三片姜,賽過喝參湯”,都是對生薑功效的經典比喻。夏季暑熱,多數人食慾不振,而生薑有利於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還可以幫助防暑。還有“男子不可百日無姜”的說法,適量食生薑對男子性功能的保護和提升很有好處。

生薑薏米飲:補腎降心火,健脾解暑

炒麥芽20克,生薑20克,薏米30克,山藥20克,菊花5克,枸杞15克,綠豆30克,紅糖適量,煮水飲用。

山楂湯:消食健胃,活血化淤

山楂15克,酸梅50克,生薑20克,炒麥芽20克,加水煮軟後放入白菊花5克,燒開後撈出菊花,再放入適量紅糖,晾涼飲用。

荷葉茯苓粥:清熱解暑,寧心安神

荷葉1張(鮮、幹均可),茯苓30克,酸棗仁15克,柏子仁15克,生薑20克,粳米或小米30克,紅糖適量。先將荷葉煎湯去渣,把茯苓、洗淨的粳米或小米加入藥湯中,同煮為粥,出鍋前加入白糖。

夏應養長,亦要靜心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載:“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洩,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意思是說,在夏天要使人的精神像自然界的萬物一樣鬱鬱蔥蔥,蓬勃向上,心情愉悅,切忌發怒,使機體的氣機宣暢,這是適應夏季的養生之道。只有神氣充足,人體的機能才旺盛而協調。夏日炎炎,往往容易讓人心煩意躁,心緒不寧。“靜則神藏,躁則神亡”,養神之道貴在“靜”,精神情志活動保持淡泊寧靜,摒除雜念,內無所蓄,外無所逐。張仲景在《金匱要略方論》中講道 “千般難,不越三條”,即六淫、七情、飲食勞傷。心火過旺,就會煎熬腎水。

起居有時,養陰護陽

夏季日長夜短,起居調養,宜晚睡早起,以順應自然界的陽盛陰衰。適量午睡,能養陰護陽,使大腦和全身得到放鬆,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和體力。夏日炎熱,腠理開洩,易受風寒溼邪侵襲,睡眠時不宜扇類送風,有空調的房間,室內外溫差不宜過大,更不宜夜晚露宿。

運動宜“輕”,環境宜“清”

夏季運動最好選擇在清晨或傍晚天氣較涼爽時進行,場地宜選擇在河湖水邊、公園庭院等空氣清新的地方。適量運動有助於調暢氣血、養護陽氣。最好選擇一些“輕運動”如散步、慢跑、太極拳、廣播操等,不宜做過分劇烈的活動,若運動過激,可導致大汗淋漓,汗洩太多,不但傷陰氣,也宜損陽氣。運動少的人,經常能擴擴胸、甩手踢腿也有益。在運動鍛鍊過程中,出汗過多時,可適當飲用淡鹽開水或綠豆鹽水湯,切不可飲用大量涼開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衝頭、淋浴,否則會引起寒溼痺證、黃汗等多種疾病。

按壓穴位,心腎相交

勞宮配湧泉:勞宮穴在手心位置,屬手厥陰心包經,重刺激以瀉心火。湧泉穴位於足心,屬足少陰腎經,擦熱可滋陰降火。兩穴相配,使心腎相交。

神門配復溜:神門穴位於腕掌側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屬手少陰心經,按壓可瀉心火,用於心火過旺引起的心煩、失眠、心悸等。復溜穴位於小腿內側,太溪(足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屬足少陰腎經,按壓可補腎水,用於腎氣不足引起的耳鳴、腰膝痠軟等。

吉林日報社出品

策劃:姜忠孝

5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傳統矯正、隱形矯正,哪個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