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多年前,中國醫學最早的典籍《黃帝內經》中記載:“耳者,宗脈之所聚也”。可見傳統中醫學就有通過耳廓診斷、治療和預防疾病的技能。
耳穴是分佈於耳廓上的特定區域。當人體內臟或軀體有病時,往往會在耳廓的一定部位出現區域性反應,如壓痛、結節、變色等。中醫醫師會利用這一現象作為診斷疾病的參考,又或刺激耳穴來防治疾病。
在腦病科,經常會有些病人耳朵上貼敷許多小小“膏藥”,其實這就是在接受耳穴壓豆治療。耳穴壓豆,是將王不留行籽貼於患者耳穴處,通過適度的揉、按、捏、壓以刺激感應,進而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腦病科常見的頭暈、失眠、血壓高、肢體震顫等都能通過耳穴壓豆療法減輕症狀。
人的耳朵形似一個倒置的胎兒,根據不同功能部位佈滿了相應的穴位。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人體共有340個穴位,而耳朵雖小,但是耳穴卻也多達90餘個。
以下是耳穴分佈情況:與面頰相應的穴位在耳垂;與上肢相應的穴位在耳周;與軀幹相應的穴位在對耳輪體部;與下肢相應的穴位在對耳輪上,下腳;與腹腔相應的穴位在耳甲艇;與胸腔相應的穴位在耳甲腔;與消化道相應的穴位在耳輪腳周圍等。
耳穴療法:治病養身,防治同步巧選穴位,緩解疾病症狀1.體虛眩暈 通常會伴隨頭暈乏力的症狀,通過耳穴貼壓可有效緩解。選穴:額、內耳、枕、腦點、神門、交感。
2.高血壓 通過耳穴貼壓可以協助穩定血壓,選穴:肝、腎、心、角窩上、神門、腎上腺、內分泌等反射區。
3.頑固性失眠 選擇耳穴神門、皮質下、枕、垂前、失眠作為主穴;選取心、肝、脾、腎、膽、胃作為配穴。功能清心安神,交通心腎,治療頑固性失眠。
4.噁心嘔吐等消化道不適 通常以胃、賁門、食道、交感、神門、肝、脾為主穴;肺、膽胰、腎上腺為配穴。
需要注意的是,耳穴壓豆也屬於個體化治療方法,貼壓穴位因人而異,效果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只有在辨明病症、找準穴位的情況下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因此不可盲目亂用,最好在醫務人員指導下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