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雲:"鬱者,滯而不通也。"現代人由於生活快節奏或精神生活壓力過大,鬱證患者增多,臨症常可見到心情抑鬱、情緒不寧、脅肋脹痛、失眠或情志改變或咽中異物梗阻等症,臨症常以疏肝理氣而獲顯效。
肝主疏洩,暢達人體一身之氣機,以推動血液、津液和各種物質的流通,若肝氣失於疏洩則鬱而不通,稱之為"鬱"。
鬱證很多,有氣、血、痰、火、溼、食六鬱之說。六鬱相因,氣鬱為主,由於肝失條達,氣機鬱滯而成氣鬱,氣鬱則血瘀乃成血鬱,氣鬱化火乃成火鬱,火性炎上灼液為痰形成痰鬱,木不疏土,脾土失運,溼鬱、食鬱從此而生。
《醫貫·鬱論》中指出:"東方先生木,木者,生生之氣,即大氣,空中之火,附於木中,木鬱,則火亦鬱於木中矣,不特如此也,火鬱土自鬱,土鬱金亦鬱,金鬱水亦鬱,五鬱相因自然之理也。
"五鬱之中,首重木鬱,木鬱在人體而言就是肝鬱,六鬱之中,首重氣鬱,氣鬱多因肝失疏洩。固有"凡鬱皆肝病也"之說。
因病致"鬱"者多有情志變化,內經有"怒傷肝"之論,又云:"怒則氣上,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瀉,故氣上矣。"
肝氣鬱結臨症常有三種病機:一則肝氣鬱結,氣機不暢常可見肝經氣血不暢而出現胸脅,乳房,少腹脹痛,婦人痛經,經閉等症;二則木鬱不達下克脾土,脾氣不升,胃氣失降,則成肝脾不調或肝胃不和之症,臨症可見納少,腹脹,腸鳴,便溏,呃逆,噯氣,吞酸,嘈雜,胃脘脹痛等症;三則氣滯血瘀,水液代謝失常,痰濁內生,可見脅肋脹痛,痞塊,或見咽中異物梗阻,甚則精神恍惚,驚悸不安。
鬱證之治,疏導為先,首以精神調理喜樂觀而惡抑鬱,多從事戶外活動與人交流以解心結,飲食調理增強體質,藥物治療,氣鬱者以疏肝解鬱為先,見胸脅脹痛,失眠,情緒不寧者方以柴胡疏肝散。
逍遙散等化裁:柴胡、炒白芍、枳殼、香附、木香、川楝子、川鬱金、青皮、烏藥等品,隨證選用。肝胃不和呃逆、噯氣、吞酸、可用疏肝和胃東加減或左金丸加減藥以黃連、吳萸、佛手、神曲、香甘鬆、白寇仁、砂仁、焦白朮、枇杷葉、半夏等調治,如有咽中異物梗阻或有氣滯血瘀者可用血府逐瘀湯、四七湯等治療藥半夏、川厚朴、茯苓、蘇梗、桃仁、紅花、赤芍、川芎、桔梗、川牛膝等加減治之。
總之,肝鬱氣滯不單指鬱悶、心情不佳,還有很多證型及表現,很多人不明其中的道理,導致投醫無門,調治無效。今天把這些中醫的知識總結出來,供大家來對照自己。如果懷疑自己證屬此類,也不要急著應用,一定要在專業中醫師的辯證指導下,確認無誤之後再進行運用,切勿擅自服用,以免耽誤病情。畢竟,中醫講究辯證施治,一人一方,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自己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