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素問·太陰陽明論》中有問:足太陰、足陽明互為表裡,是脾胃所屬之經脈,為何其所生疾病有所不同?岐伯回答說:足太陰脾屬陰經,足陽明胃是陽經。陽者,猶如天氣,衛護於人身之外;陰者,就像地氣,營養人身於內。所以陽氣性剛而多實,陰氣則柔順易虛。張景嶽認為:“外邪多有餘,故陽道實;內傷多不足,故陰道虛。”察醫聖仲景之六經辨證,以太陰、厥陰、少陰多虛多寒;陽明、少陽、太陽多實多熱,故臨證之際,太陰脾之病多以補益為主,陽明胃疾則常從瀉實是要。

脾五行屬土,位處中焦,在五臟陰陽中屬陰中之至陰。脾氣和,則可“居中央,灌四旁”,即裨益諸髒,以氣血、津液溉滋心肺肝腎及至四肢、九竅、百骸。若虛則生寒,足令人心腹脹滿、水谷不消、噫氣吞酸、食輒嘔吐、霍亂洩利、四肢沉重、多思氣結、惡聞人聲等,故脾虛補養之法,實不可緩也。脾虛者,以脾氣虛、脾陽虛以及胃氣不降而論。

脾氣虛

多為飲食失調,勞累過度及憂思、久病損傷所致。常見納少、腹脹、大便溏薄(或大便先硬後溏,亦有脾虛便祕者)、肢體倦怠、少氣懶言、面色萎黃、形體消瘦或浮腫等。脾氣虛甚者,失其統攝之權,則血不循經而外逸,如血溢腸內,則隨糞便而下,謂之便血;血溢於肌腠皮下,則發為紫癜;如飲食稍不慎,則易嘔吐時作、胃納不佳、脘腹痞悶、口淡不渴、面白少華、倦怠乏力、舌質淡、苔薄白、脈濡弱等,可投人蔘、白朮、茯苓、甘草、陳皮、半夏、砂仁、木香相配,為柯韻伯之香砂六君子湯化裁;大便時溏時瀉、完谷不化、食後脘悶不舒、稍進油膩之品則瀉、面色萎黃、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脈細弱者,遣以白朮、人蔘、茯苓、山藥、白扁豆、蓮子、薏仁、砂仁、桔梗、甘草相伍而成局方參苓白朮散化裁;脾氣虛見症有氣虛下陷,如胃下垂、久瀉、脫肛、崩漏、子宮脫垂等,可用黃芪、白朮、陳皮、升麻、柴胡、人蔘、甘草、當歸諸藥,共奏東垣之補中益氣湯化裁。

脾陽虛

常是脾氣虛甚或又過食生冷、外寒直中、過用苦寒,久則損傷脾陽,或腎陽不足,火不生土所成。其多現食少、腹脹綿痛、樂溫喜按、畏寒怕冷、四肢不溫、面白少華或虛浮、口淡不渴、大便稀溏、甚則完谷不化,或白帶清稀量多,舌質淡胖,或有齒痕,舌苔白滑,脈沉遲無力。若水飲內停心下,胃中振水有聲、胸脅支滿、背部寒冷、心悸氣短者,茯苓、桂枝、白朮、炙甘草合方,以成仲景之苓桂術甘東加減;久痢不愈,因寒積久滯腸中,腹冷隱痛、下痢稀薄而帶有黏凍,且遇寒即發等,治宜溫中散寒、消積導滯。《千金方·冷痢》雲:“治積久冷痢,先以溫脾湯(附子、大黃、芒硝、當歸、乾薑、人蔘、甘草)下訖,後以健脾丸(人蔘、白朮、陳皮、炒三仙、枳實)補之,未有不效。”

水腫以腰下為甚,按之凹陷不起,小便不利,由於脾陽不足、氣不化水、下焦水邪氾濫等,可用乾薑、附子、白朮、茯苓、炙甘草、厚朴、大覆皮、草果仁、木香、木瓜成方,即嚴用和之實脾飲加減。脾虛之食療,平素宜多食具有補脾益氣、醒脾開胃之物,如粳米、薏米、栗子、山藥、扁豆、大棗、芡實等。如山藥蓮子薏米粥,以山藥、蓮子、薏米煮粥,早、晚服用,常有健脾和胃之效。又如源於明代陳實功《外科正宗》之八珍糕,由黨蔘、茯苓、山藥、扁豆、薏仁、芡實、蓮子肉等組成,可專治腸胃薄弱、消化不良、食少腹痛、面黃肌瘦、脾虛便溏等症。

胃氣不降

胃以降為順則和。胃氣降,肺氣亦降,肺氣一降,心火亦得以下降。胃氣不降,則多現嘔吐、呃逆,甚則脘痛。胃氣不降之原因,有胃氣不足,無力順降,即飢則心慌、得食則安之胃氣虛證,仲景之外臺茯苓飲最能擊之,徑取茯苓、人蔘、白朮、枳實、橘皮、生薑為方是用。據吳謙在《醫宗金鑑》中稱:“上、中二焦氣弱,水飲入胃,脾不能輸歸於肺,肺不能通調水道,以致停積為痰,為宿水。吐之則下,氣因而上逆,虛與氣結,滿不能食,當補益中氣,以人蔘、白朮為君;茯苓逐宿水,枳實破諸氣為臣;開脾胃,宣揚上焦,發散凝滯,則陳皮,生薑為使也。”胃氣不降之實證,如食積停滯、胸脘痞滿、腹脹時痛、多食則甚、噯腐吞酸、厭食嘔噦、舌苔厚膩等。

如此,胃中水谷久成痰飲,瘀而化熱,三焦滯而不暢終成溼熱之勢,則成丹溪“治一切食積”之保和丸證,方中山楂酸甘微溫,善消油膩肉滯為君。時珍在《本草綱目》謂:“山楂化飲食,消肉積、癥瘕、痰飲、痞滿吞酸、滯血痛脹。”臣以神曲甘辛而溫,消食和胃,能化酒食陳腐之積;萊菔子辛甘下氣,長於消麵食之聚,以寬暢胸膈;佐半夏辛溫,燥溼祛痰,下氣散結;陳皮辛溫理氣和中;茯苓甘平,益脾利溼;食積停滯,瘀而化熱者,更藉連翹甘寒清熱以散結。本方雖是消導為主,但藥性平和,故以“保和”名之。

脾虛之候與胃實之證,施治核心當在於並重四診,如此辨證明、靶向準,方能一擊而中,常獲如湯沃雪之功。

注:本文已發表於中國中醫藥報。

溫馨提示:

上文所載藥方、治療方法,請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切勿擅用。

幼承庭訓,及長學醫,師從荒石、孫曼之等良師修習易道、岐黃之術。學與年俱進,以取象比類與中醫氣化學說見長,風藥的臨床應用亦具特色。

近年在臨證之餘,多著力於仲景術的傳承教育,著有《孫曼之臨證醫案評析》一書,發表《小兒積食與鼻炎的關係》、《關於血糖高病機的思考》、《傳統中醫辨證施治究析》系列、《提高君藥療效初探》等專題論文。

最新評論
  • 1 #

    文章精闢,調後天之本亦強身健體,古方今用受益匪淺。,大讚!

  • 2 #

    引經據典,古為今用,善於學習,發揚光大,手到病除,造詣頗深,為您點贊!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警惕!濫用中藥的這些害處你可能還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