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養生”成為了熱門話題。
有人調侃說,生活不止有詩和遠方,還有眼前的枸杞、人蔘。因此,養生成為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能否儘早開啟養生模式,不僅僅是對自己的負責,更是對日後健康生活的負責。
生活中,養生的方式多種多樣,數不勝數,但是大多數人選擇了“西方科學”養生法,比如跑步、喝咖啡、吃沙拉等。
可這樣的方法稱不上養生,也不符合中中國人的體質情況,可能不正確的方法還會影響身體健康。
對此,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曾說:養生,最關鍵的是要達到“身心共養”的境界,只有做到修心、養氣、順應自然、節制嗜慾,方能求得健康長壽、益壽延年。
的確,古往今來,每個人都想擁有健康的身體,但是卻忘了,最好的養生是了解自己。
南懷瑾先生說,養生越早越好,等到生病時才想起養生,早已為時過晚。所以,在生活中,參透以下四個的養生智慧,才能活出精氣神!
曾有一份權威的調查資料顯示,在百歲老人的長壽原因中,遺傳基因佔15%,環境因素佔10%,醫療條件佔8%,氣候條件佔7%,剩下的60%則是取決於老人自己。
在山東省,有一位116歲的老人,鶴髮童顏,步履矯健,還特別喜歡熱鬧,看上去就像是60歲出頭,當問到他長壽的祕訣時,他總是笑笑說“心態”。
在這些長壽老人身上,能明顯的感受到,長壽的根本原因是保持健康的心態。
這是讓無數人羨慕不已的長壽祕笈,同時也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方法。
在生活中,福斯一致認同一個好心態對健康和身體都存在著影響。
所以,有人也說,世間最好的養生,是養心,養一顆慈悲的心。
心懷慈悲之人,在生活中不會被情緒所左右,能保持心裡無憂,眼裡有笑的狀態。
即便是一時陷入了困境中,也能及時平衡好自己的心態,能做到寬容大度,也能讓自己的內心常常處於安寧的狀態。
一個慈悲的人,從不會斤斤計較,因此他們知道整日為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而苦惱,心會很累,情緒也會受到影響。倒不如瀟灑一點,看開一點,保持內心的愉悅和舒暢,比什麼都重要。
正所謂:“心寬一寸,病退一丈”,寬容大度才是世界上最好的藥方。甚至還有研究表明,很多身體上出現的問題,其主要根源都來自內在精神和心靈。
由此可見,養生之本其實是養心,內心安寧的人,煩惱自然少,身體也就更健康。
古代藥王孫思邈說:“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其中闡述的正是這個道理,如果一個人不能擁有良好的品德心態,那麼即便是服用靈丹妙藥,也無法延年益壽。
當南懷瑾先生看透了養生之根本時,也告誡世人在繁雜的生活中,要學會敞開心扉,只有擁有良好的心態,方能健康長壽。
俗話常說:“人活一口氣,和氣生萬物”。這裡面的“氣”,可以理解為做人要爭氣,活得要有骨氣。
也可以解釋為人體中不可或缺的生命之氣。
在中醫的認知中,“氣”雖然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物質,但是不能忽視“氣”在生活中的功能表現形式,也不能忽視“氣”產生的強大能量。
俗話說:“養生至關重要是養氣”,想擁有健康的生活,首先要學會“養氣”。
古人認為,元氣是生命的本源,人因氣而生,也因氣而長,只有養好元氣,活出精氣神,才能充滿正能量,才能讓身心得到舒展,最終達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在生活中,“元氣”不僅是構成和維持身心最基本的物質,還對每個人為人處世方面有警示作用。
當生活不如意時,內心就會充滿怨氣,如果不能及時化解,還會上升為怒氣。自古就有怒氣傷肝一說,這樣的後果,不僅不能疏散內心的怨氣,還會影響到身體健康。
如此兩敗俱傷的局面,是每個人都不想看到的,但選擇正確的化解方式,也許就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當產生怨氣時,不要著急動怒動氣,而是先保持冷靜,培養靜氣。俗話說靜以修身,靜而不爭,則世間無可爭之人、可爭之事。
當內心平靜時,心氣也會隨之平靜。當氣順了,身體就通達了,自然事事就如意了。
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說做人要講究內在美,內在的價值遠遠大於外在的表相,所以他說養氣的過程其實就是修煉內心的過程,也是養生的最高境界。
培養浩然之元氣,心正則底氣足,氣足則自帶光芒,才能走到哪都能散播正能量的元氣。
俗話說“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每個人都渴望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卻總是在生活中,無顧忌地揮霍著自己的身體。
比如在熱火朝天的夏天,人人都願意躲在“空調房”裡,享受空調帶來的清涼。
可這樣的行為不僅違背了人體生理規律,更是與自然規律背道而馳。
正如《黃帝內經》中詳細的記載著:
人體內在系統也存有四季和節律。天熱的時候陽氣發散,就該讓其發散,同時還會將身體裡的陰寒釋放出來;天冷的時候陽氣內收,就應養精蓄銳,只有順應四時變化,來年才會更加健康。
自古以來,中中國人都講究“天人合一”,所以遵循自然規律,就是最好的養生方式。
但在當下,現代人不僅“逆天”而行,還將冬冷夏熱的生活規律完全打亂。這樣的生活方式就像是反季節的蔬菜一樣,明知道口感和營養會受到影響,卻執拗著要吃。
生活在冬暖夏涼“反季節”中的人,只追求一時的舒適,卻忘記了長久的養生之道,自然也無法培養一個健康的身體。
國學大師南懷瑾大師曾說“順應四時為養,違背自然為傷”。的確,只有順應四時變化,才是最正確的養生之道。
就好比是炎熱的夏天,就應該讓自己出汗,這不僅是遵循了自然規律,還遵循了人體生理規律。天道如此,人道亦如此。
順應自然規律,是最簡單的養生方式,也是最合理的養生之道。
俗話說“人生在世,孰能無慾”,的確,慾望是與生俱來的,當每一個人進入這個世界時,為了能生存下去,就不得不通過各種形式來滿足各種慾望,比如解決溫飽、解決就業問題等。
每個人都有來自物質和精神上的需求和慾望,並且還會不斷膨脹,似乎永遠得不到滿足。
可如果被慾望衝昏了頭腦,得不到控制時,不僅會招惹出禍端,還有可能會做出遺憾終身的事情。
就好比在生活中,有些人經常放縱自己,暴飲暴食、吃飯沒有規律等,這樣不加節制的生活,都會為身體帶來極大的健康隱患,也會讓身體承受巨大的負擔,其中受損最嚴重的莫過於脾胃了。
在古人眼中,脾胃之氣,與健康長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想要擁有健康的身體,就應該重視脾胃的保養,而不是不加節制的胡吃海喝。
正如管子所云:“飲食節,則身利而壽命益;飲食不節,則形勞而壽損。”其中就說明了飲食要有度,要懂得節制,才能讓脾胃健康,才能擁有健康的身體,這是古人的智慧,更是養生之道。
生活中,無論是哪一種慾望,都應該有所節制,不能隨心所欲,更不能放縱不管,過度的嗜慾只會帶來禍害,而合理的節制,才能避免這些危害。
老子曾說:“見素抱樸,少思寡慾”,控制好毫無節制的慾望,才能擁有簡單卻舒適的生活。
在生活中,減少內心的慾望,才能擁有良好的精神,才能擁有高品質的人格,這樣才能享受生活,才能保持身心愉悅。
所以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說,真正會養生的人,早就戒掉了貪婪的慾望,保持內心的質樸,樂觀的態度和豁達的狀態,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養生是每個人一輩子都事,可許多人在這條路上走了彎路,信奉封建迷信、違背科學道德,這樣的養生只會讓自己越活越累,也與養生觀念越走越遠。
南懷瑾大師說:“養生是中國人骨子裡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只有選擇正確,才能養好生,只有生活的舒服,才是最好的養生。”
因此,養生其實就是養心、養氣、養神、養性。當能保持好心態,控制好情緒,遵循生活規律時,自然也能生活自在,健康長壽。
所以,不要等到生病了,才想起養生,儘早開始養生,為自己的健康保駕護航
家事國事天下事,略知一二;煩心憂心玻璃心,開解三四。
人有千面,物有永珍,冰山一角之下的世界才是暗流湧動的真實世界,人生需要看透假象的慧眼。
-
1 #
家事國事天下事,略知一二;煩心憂心玻璃心,開解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