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講“食飲有節,起居有常”,想要身體健康,離不開良好的飲食習慣。
過去條件不好,物資匱乏,會因為缺乏食物營養而影響發育,能吃飽就覺得很幸福。而現在,基本沒這些問題,頓頓吃飽不說,還能每天換著花樣吃,普遍的問題便成了:吃太多、吃太飽。
吃飽有什麼不好?吃太飽會損害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簡單來說就是:吃多了不消化,食物是吃進去了,但數量太多,消化不過來,脾胃持續高負荷工作,時間一長便累垮了。脾胃損傷之後,消化效率降低,如果嘴上依然不停,這種虛損還會繼續加重,變得越發不能吸收代謝,形成惡性迴圈,吃的越多,人越虛弱。
這樣的虛弱,開始會表現為吃飯不香、沒有食慾,這其實是脾胃虛弱的反饋,如果開始注意少吃一點,吃一些好消化的食物,脾胃是能夠慢慢緩過來的。但有些人在沒食慾後,會開始吃重口味食物,比如鹹、辣、辛香、冰鎮飲料等,用這些激發食慾,繼續暢快的吃喝,烈火烹油,一步步透支身體臟器的潛力。
我們常聽人說飲食要清淡,卻很少探究其中的內涵。“清”是指少食葷腥,“淡”是指口味淡、低鹽少辣,葷腥之物雖富含營養,但難以消化,不適合經常吃或者吃太多。口味淡,可以避免我們吃的超過自己的“量”,本來一碗飯的量,加了辣椒吃了兩碗,這兩碗飯消化不動,就是添了負擔,五味可以激發五臟功能,口味重了,五臟機能激發太過,也會造成機能紊亂。
道家有這樣的說法,說人一輩子能吃多少飯是有數的。按照中醫元氣的理論,消化飲食需要少量元氣作啟動,人體內的元氣是有數的,所以人能吃多少飯也是有數的。所以道教養生裡面有辟穀這個說法,辟穀不是不吃飯,它有嚴格的方法與步驟,是在不損害脾胃功能的前提下,少吃飯,不吃飯一樣會對脾胃造成很大損傷。
吃飽了有損脾胃,不吃飯同樣有損脾胃,正確的飲食觀念是吃七、八分飽,且要吃得規律,生冷、辛辣、油膩之物不是不能吃,而是量力而行,脾胃功能比較差的自然要少吃,體質好的,吃一點也無妨。
節制飲食,也是一個控制自己慾望的過程,很多時候堵不如疏,禁這個、忌那個,有時讓人難以接受,所以吃飯還是要吃的舒心,在享受飲食之餘,我們稍加節制,或多或少會得到一些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