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傳染性肝炎是由兩種(或多種)嗜肝組織的病毒所引起的全身傳染病。

祖國醫學文獻上沒有它的病名記載,但從本病的症候和轉歸來看,有類似本病的記載,如《內經》中指出:"目黃""溺黃赤";《傷寒論》:"傷寒瘀熱在裡,身必發黃";晉《肘後方》提到:"時行發黃""熱毒入內";《醫門法律》:"症瘕、積塊、痞塊,即是脹病之根"等等。

祖國醫學對本病的認識,一般都概括在"黃疸"、"脅痛"、"症瘕"、"鼓脹"的範疇。

病因與病機

近年來,不少醫家對本病的發病原因提出一些看法,大多數學者認為,本病由於"溼熱外侵"、"毒邪鬱滯"所致。

從臨床實踐中得出經驗,本病的病變髒器以肝和脾胃為主體,病因病機以溼熱與寒溼,氣滯與血瘀為主要關鍵。

本病多由於感受溼熱或疫病之邪,加之飲食不慎或嗜好飲酒,多食油膩,或勞倦傷中,脾胃素弱,情志抑鬱,思慮過度,機能低下,內外相因,以致溼鬱熱蒸,脾失健運,肝失疏洩而發病。

如溼從熱化者為陽黃,溼從寒化者為陰黃,溼熱挾毒,邪陷營血則為"急黃"。

肝為剛髒,性喜舒暢條達,若脾虛肝鬱,肝失條達,則可見肝脾不和,肝鬱氣滯之象。

氣為血之帥,氣行血乃行,且肝為藏血之髒,肝鬱氣滯之後,必然延及血分,而致血瘀,氣滯血瘀壅塞經脈而成痞塊。

若日久不愈,可見肝、脾、腎同病,脾虛不能運水,腎虛不能化水,造成水溼停滯而致鼓脹。

辨證施治

一、肝鬱氣滯

主證:胸脅脹痛,精神抑鬱,納呆噯氣腹脹,舌質薄白,脈細弦

治法:疏肝理氣

方劑:四逆散加味

二、肝腎陰虛

主證:脅痛腰痠,口乾苦而燥,手足心熱,舌質較紅,脈弦細帶數

治法:滋腎養肝

方劑:一貫煎加味

三、溼熱燻蒸

主證:面膚髮黃,口苦納呆,脅痛小溲深黃,舌苔膩,脈濡數。

治法:清熱利溼

1、熱重於溼

(1)身黃色鮮明,腹脹滿,大便祕結,可用茵陳蒿湯《傷寒論》加味。

(2)煩熱口渴,大便不祕結,身黃桔子色,可用梔子柏皮湯《傷寒論》加味。

2、溼重於熱

主證:身體困重,胸脘痞滿,口乾不欲飲,舌苔厚膩脈濡。

治法:利溼開鬱

方劑:化疸東加味

3、溼熱並重

主證:發熱口渴,小便色黃或不便,大便或祕或溏

治法:清化溼熱

方劑:甘露消毒丹加味

四、肝脾不和

主證:胸悶脅痛,食少腹脹,精神倦怠,舌苔薄膩,脈細

治法:健脾和胃

方劑:健脾丸

五、寒溼內蘊

主證:面目肌膚黃而晦暗,腹滿便溏,神疲畏寒,舌質淡苔膩,脈沉濡或沉遲

治法:溫化寒溼

方劑:茵陳術附東加減

六、水溼停滯

主證:胸腹臌脹繃急,氣急不能平臥,飲食不下,大小便少而難解,舌苔膩,脈弦數有力

治法:攻下逐水

方劑:舟車丸

七、熱毒內蘊

主證:突然出現黃疸,逐步加深,高熱煩躁,口渴,神昏譫語或有痙厥,或有出血,舌質紅絳,苔黃膩乾燥,脈弦滑而數。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開竅

方劑:犀角散加減

八、血瘀痞塊

主證:脅痛如刺,腹部脹急,面色較晦黑,或有鼻衄,舌質紫黯,脈細澀

治法:活血化瘀

方劑:膈下逐瘀東加味

本病的治療方法,急性期,活動期以祛邪洩熱為主,穩定期、恢復期以調整機體為主。

祛邪不要太猛,扶正不宜蠻補,理氣防止過分香燥,疏肝注意耗傷陰液。理氣時應兼以活血,祛瘀時亦當注意行氣。

苦寒之品最易傷中,可與溫藥同用。理氣之藥也能耗氣,可與健脾佐之。扶正與逐水,當衡量緩急使用,扶正防其脹滿,逐水亦避克伐過甚。辨病與辨證相結合,才能提高療效。

總之,現在患有肝炎的人不少,很多人不明其中的道理,導致投醫無門,調治無效。今天把這些中醫的知識總結出來,供大家來對照自己。如果懷疑自己證屬此類,也不要急著應用,一定要在專業中醫師的辯證指導下,確認無誤之後再進行運用,切勿擅自服用,以免耽誤病情。畢竟,中醫講究辯證施治,一人一方,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自己的問題。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健康管理師教你如何健康“熱養”安全度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