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兩千多年前的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的“四氣調神論”有這樣的一段 話:“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 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可見古人是很重視養生保健的。

中醫養生以整體觀念為指導思想,既強調一年四季、衣食住行、形體精神等方方面面都應整體調攝,又強調靈活變通,不拘一法、一式,應形、神、動、靜、食、 藥....多種途徑、多種方式進行養生活動,還要因人、因時、因地不同而採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正所謂“審因施養"和“辨證施養" 。例如:張三著重要飲食調理;李四著重要形體養護;王五著重要調攝精神。養生不可一概而論,本文章著眼點是藥膳養生,是對藥膳養生理論和方法的收集、整理及對藥膳養生傳統的推廣和宣傳。

古人的智慧一點也不亞於現代人!對於從北方平原地區為躲避戰亂歷經多次遷徙到達閩粵贛山區居住的中原漢人而言,這種智慧就融匯在長期生產勞動和生活中。“民以食為天",將中原的中醫藥文化(中醫也可稱“漢醫")與閩粵贛山區當地的食材、藥材相結合。此類藥膳,取藥物之性、食物之味,相輔相成,變"良藥苦口”為“良藥可口", 切合了人們“厭於藥,喜於食”的天性,故易於普及,且取材廣泛,可在家庭自制, 因而深受老百姓喜愛。經過幾代人, 甚至幾十代人的驗證,其性質溫和,療效也確切。中草藥用於藥膳食用方面,可以說是民間飲食的一大特色, 酒店常推出的藥膳就有“枇杷花煲豬脊骨湯"、"溪黃草鯽魚湯"、“五指毛桃煲雞 湯”、“紅絲線煲豬脊骨湯”、“金櫻子煲豬蹄湯”、“生地土茯湯”、“艾根煲雞湯”等等。藥膳既有果腹充飢的食用價值,又有強身健體、防治疾病、 延年益壽的藥用功效。民間將這些藥膳用於自我的體質調養、一些急性病或慢性病的輔助治療、產後或病後的康復等。

中醫講究“ 審因施養"和“辨證施養",藥膳傳統同樣也講究因各人的體質不同、季節不同、所患病證不同而選取不同藥膳,不宜盲目亂食。可以說,藥膳要吃出健康,審因和辨證施膳很重要。

體質現象是人類生命活動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它與健康和疾病密切相關。中醫學對於體質的認識始於西漢時期的《黃帝內經》,歷代醫家對體質的形成、體質的特徵與分型,體質與疾病發生、發展、預後及治療的關係等均有論述,但長期以來,這些論述僅散見於一些醫著和文獻,並未形成專門的學科體系。中醫體質學理論體系形成於現代,近30多年以來,在歷代醫家有關體質理論與臨床應用的大量文獻資料基礎上,經當代醫家的挖掘整理與理論凝練,逐漸形成並得到完善。中醫體質學說是中醫學對人體認識的一個部分, 在養生保健和預防疾病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義。

體質的“體",指形體、身體,可引申為軀體和生理;"質"指特質、性質。體質是指人體生命過程中,在先天稟賦和後天獲得的基礎上所形成的形態結構、 生理功能和心理狀態方面綜合的、相對穩定的固有特質,是人類在生長、發育過程中所形成的與自然、社會環境相適應的人體個性特徵。體質表現為結構、功能、 代謝以及對外界剌激反應等方面的個體差異性,對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以及疾病傳變轉歸中的某種傾向性。它具有個體差異性、群類趨同性、相對穩定性和動態可變性等特點。

體質秉承於先天,得養於後天。先天稟賦,是子代出生以前在母體內所稟受的一切,包括父母生殖之精的品質,父母血緣關係所賦予的遺傳性,父母生育的年齡、身體狀態,以及在母體內孕育過程中母親是否注意養胎和妊娠期疾病等所帶來的一切影響。先天稟賦是體質形成的基礎,是人體體質強弱的前提條件。後天因素主要包括膳食營養、生活起居、勞欲、精神狀態等方面。這些因素既可調節體質強弱變化,也可改變人的體質型別。一般來說,調攝適宜者可彌補先天不足, 使體質由弱變強。調攝不當者,雖先天稟賦充足,也可因過度損耗,使體質由強變弱。

最新評論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吃早餐順天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