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素問·寶命全形論》曰:"人生有形,不離陰陽。"人體既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又可無限地劃分陰陽。相對五臟來說,《黃帝內經》裡有心陰、心陽,肝陰、肝陽,腎陰、腎陽,肺陰、肺氣,唯有脾臟,只提脾陽,未提脾陰。這是為什麼呢?

脾陰與脾陽

《黃帝內經》雖無"脾陰"一詞,但卻論述了脾具有蘊藏營陰、滋養臟腑的生理功能。

如《靈樞·本神篇》曰:"脾藏營";《素問·平人氣象論》曰:"藏真濡於脾";元代朱丹溪在《格致餘論》說:"脾土之陰受傷,轉輸之官失職;"明代繆仲淳在《先醒齋醫學廣筆記》說:"胃氣弱不能納,脾陰虧則不能消。"

這些論述均指出了脾陰不足會影響脾運化水谷的功能。

近代名醫蒲輔周在《蒲輔周醫療經驗》中說:"脾陰虛,手足煩熱,口乾不欲飲,煩滿,不思食。"提示了脾陰虛以陰虛內熱、運化無力為主要症狀。

從生理上看,脾的功能主運化,主升清。萬全在《養生四要》說:"受水谷之入而變化者,脾胃之陽也。散水谷之氣而成營衛者,脾胃之陰也。"

水谷精微的化生依靠脾陽,蘊藏水谷精微以生成營衛之氣依靠脾陰。脾屬陽的功能活動,使屬陰的精微物質在全身組織得以收藏和利用。

脾陰虛與胃陰虛

脾胃在解剖上關係密切。《類經圖翼》記載:"(脾)形如刀鐮,與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

功能上,脾胃經脈相互絡屬,胃受納與腐熟水谷,脾運化水谷與輸布精微,一髒一腑,一升一降,一納一化,一燥一溼,互為表裡,其關係之緊密遠勝於其他表裡相配的臟腑關係。雖然脾陰虛與胃陰虛的臨床表現頗為相似,但病機有別,不應含混。

朱丹溪在《局方發揮》說:"脾土之陰傷,轉輸之官失職,胃雖受谷不能運化,故陽自升陰自降,而成天地不交之否。"脾是人體氣機轉輸的樞紐,脾陰不足可使脾胃的升清降濁功能失調,陽不能升清,陰不能降濁。

因此,脾陰虛不僅有陰虛內熱,還有運化失職,常見形瘦體弱、倦怠乏力、手足煩熱、口乾不欲飲、腹滿不欲食、洩瀉等症狀。

近代名醫蒲輔周雲:"脾陰虛,手足煩熱,口乾不欲飲,煩滿,不欲食。"唐容川在《血證論》說:"其血走洩胃中,為唾而出,是脾之陰分受病,而失其統血之常也。"意指平時喜吐唾液是脾陰虛的一個重要表現。

胃陰虛除陰虛內熱外,更偏重受納、和降功能失常,表現為飢不欲食、乾嘔呃逆、口乾欲飲、胃脘灼熱、嘈雜、舌紅少苔、脈細數等。

脾陰虛與胃陰虛的病因也有所區別,脾陰虛多為恣食溫燥,火氣傷中;或積鬱憂思,消爍陰津;或內傷勞倦,暗耗精血,日久損及脾陰。胃陰虛多見於急性熱病後期,邪熱傷陰,或吐瀉太過傷津所致。脾陰虛均為久病,胃陰虛可為新病。胃陰虛久,也可導致脾陰虛損;脾陰不足,使胃火無制,又可耗傷胃陰,所以脾陰虛與胃陰虛可相互影響。

脾陰虛的治療

由於脾陰虛包涵了陰津、精血的不足,濡潤和運化功能的減退,故治療除滋補陰津、精血外,還應兼顧維護脾的運化和升清功能。而胃陰不足,只需單純用甘淡之味來滋補。

甘淡滋脾的治療思想最早起源於《內經》。《素問·刺法論》雲:"欲令實脾,氣無滯,飽無久坐,食無太酸,無食一切生物,宜甘宜淡。"

甘味多入脾胃二經,補而不燥,滋而不膩,可健脾益胃而育陰;淡能滲溼,防止甘膩滯溼。

甘淡合用,既無育陰助溼礙脾之憂,又無溫補助火劫津之弊,故為歷代醫家在補脾陰選方用藥時所尊崇。

滋補脾陰的常用藥有山藥、薏仁、茯苓、扁豆、芡實、蓮子等;

若平素兼有少氣懶言者,應兼補脾氣,代表方有治和理陰湯和慎柔養真湯;

有久瀉不止者,應兼升脾陽,代表方有升陰湯;

有食積苔膩者,應兼顧運脾,代表方有資生丸;

有脣乾便結者,有張錫純的資生湯,該方藥味少而精,功效簡而專,滋陰兼顧清熱潤燥,補脾兼顧消食助運。

總之,脾虛之中的學問很深,很多人不明其中的道理,導致投醫無門,調治無效。今天把這些中醫的知識總結出來,供大家來對照自己。如果懷疑自己證屬此類,也不要急著應用,一定要在專業中醫師的辯證指導下,確認無誤之後再進行運用,切勿擅自服用,以免耽誤病情。畢竟,中醫講究辯證施治,一人一方,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自己的問題。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阻塞性肺氣腫是怎麼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