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跟一個師弟吃飯,為人師表,開始批判中醫,陳詞濫調。我也沒好話:你見反中醫的有幾個是內行的?不都是外行在瞎嚷嚷,不瞭解的東西你別急著批判,這是基本科學精神。他半天不言語,爽!
西方醫學進入中國後,反中醫好像成了政治正確,你要不踩兩腳,你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文化人,不管你是搞化學,搞生物的,搞醫的搞藥的,都可以把反中醫的大旗舉得高高的,旗下面還有一幫好事的搖旗吶喊!
不得不說,太多心術不正的人對中醫充滿了惡意。我揣測,反中醫百利無一害,所以這麼多人趨之若鶩。
病人對中醫藥也存在諸多誤解,有人認為中藥無毒,有人覺得中藥有狼虎之毒。門診上也經常有病人拿著偏方讓你開藥,而且還執拗得很,你跟他說哪種藥有毒,不能久服,他還很不屑!
中醫,被誤久矣!
一、臭名昭著的馬兜鈴酸
談到中藥毒性的時候,中醫黑首先提到的就是馬兜鈴酸。
先科普一下:
馬兜鈴,(學名: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 et Zucc),馬兜鈴科,馬兜鈴屬,別名水馬香果、蛇參果、三角草、秋木香罐,中文名因其成熟果實如掛於馬頸下的響鈴而得。馬兜鈴為多年生的纏繞性草本植物。其根、莖、果實都稱馬兜鈴,馬兜鈴有清肺降氣、止咳平喘、清腸消痔的功效,其莖稱天仙藤有理氣、祛溼、活血止痛的功效,其根稱青木香有行氣止痛、解毒消腫的功效。
國際腫瘤研究機構(IARC)2009年已將馬兜鈴酸列為1級致癌物,主要導致泌尿道上皮細胞癌、膀胱癌。2012年來發現馬兜鈴含有的馬兜鈴酸有較強腎毒性。2017年10月27日,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公佈的致癌物清單初步整理參考,含馬兜鈴酸的植物在一類致癌物清單中。
貌似,中藥的毒性是鐵板釘釘的事。
二、難道中藥真的那麼毒嗎?
《神農本草經》作為現存最早的中藥學著作,共收錄365種中藥,並對這些中藥分為了上、中、下品。《本經·序錄》中即言:“上藥一百二十種為君,主養命以應天,無毒,久服不傷人,”如人參、甘草、地黃、黃連、大棗等;“中藥一百二十種為臣,主養性以應人,無毒有毒,斟酌其宜。”,需判別藥性來使用,如百合、當歸、龍眼、麻黃、白芷、黃芩等;“下藥一百二十五種為佐使,主治病以應地,多毒,不可久服。”,如大黃、烏頭、甘遂、巴豆等。
隨著現代醫學的興起,藥理逐漸被重視起來,而中藥更多是得憑經驗用藥,藥理研究是短板,這也使中醫藥飽受詬病,併成為反中醫人士的主要攻擊點。
研究發現,中藥的毒性主要表現在肝毒性和腎毒性兩個方面。以何首烏為例,早在 2006 年,英國藥品和健康產品管理局(MHRA)就釋出了有關何首烏不良反應的相關資訊。何首烏製劑相關的不良反應,其表現具有很多肝病的體徵和症狀,包括:黃疸(面板、鞏膜黃染)、尿色變深、噁心、嘔吐、乏力、虛弱、胃痛、腹痛、食慾減退等症狀。
美國醫學界也注意到何首烏致肝損害的問題。2012 年 9 月,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USNLoM)釋出的藥物性肝損害 LiverTox 資料庫中,何首烏被作為一個專題單獨收錄。
在腎損傷方面,以馬兜里科植物馬兜鈴為首的一組腎損傷中藥更是臭名昭著,其含有的馬兜鈴酸能引起不可逆的腎損害。臨床常用的關木通、廣防己(臨床已禁用),天仙藤、青木香、細辛等都含有馬兜鈴酸成分。
二、傳統中醫是怎麼認識中藥的毒性的?
藥有偏性,這裡的偏性指藥物的寒熱、剛柔、升降等等。這種偏性用對了是藥,用錯了就是毒了。中醫講熱者寒之,寒者熱之,這是治病,如若虛虛實實,補藥也會變成毒藥,“人參殺人”也就是這個意思。
傳統中醫從未否認過中藥的毒性,這裡的毒性是指藥物對機體引起的毒副作用,相反,中醫的發展過程,就是探索如何降低這種毒副作用的過程。
中藥的炮製、配伍、煎服法、劑型無不考慮了藥物的毒副作用。
以半夏為例,生半夏含有的生物鹼為有毒成分。生食會對口腔、喉頭、消化道粘膜均可引起強烈刺激;服少量可使口舌麻木,多量則燒痛腫脹、不能發聲、流涎、嘔吐、全身麻木、呼吸遲緩而不整、痙攣、呼吸困難。
而經過加工炮製的半夏毒性大幅減小。根據不同的炮製方法,半夏的刺激性為:生半夏>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適當的配伍也能減輕毒性:小半夏湯是《傷寒論》婦人篇中治婦女妊娠的方子,由半夏、生薑組成,生薑就解半夏的毒性。火神派李可老中醫生用半夏必用等量或者多餘生半夏量。研究表明,生薑可以顯著抑制生半夏所致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降低炎症組織的腫脹程度,提示生薑具有體內拮抗生半夏毒性的作用。
另外,半夏的有毒成分難溶於水,其刺激作用可以透過煎煮去除,故生半夏入煎劑無毒,已是業內共識。
還有一種情況,毒性即藥性。大家所熟知的砒霜就是一種劇毒,據說武大郎就是喝了砒霜斃命的。但從藥性上來講,砒霜能劫痰截瘧,殺蟲,蝕惡肉,能治療瘧疾,休息痢,梅毒,痔瘡,瘰癧等病。哈爾濱醫科大學的張亭棟教授正是透過研究和利用砒霜(三氧化二砷)的“毒性”,成為了我國利用砒霜治療白血病的奠基人,並因此榮獲多項大獎。
三、幾個資料
1. 2012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公佈的資訊顯示,藥品不良反應報告按照藥品類別統計,化學藥佔81.6%、中藥佔17.1%、生物製品佔1.3%。
2. 引起藥物性肝損傷,中藥佔20%,西藥佔80%。
3. 人民日報刊文:70%的中成藥是西醫開的。
結論:中藥的毒性是客觀存在的,但經過炮製、配伍、煎煮等加工,毒性可以大大的降低,在某些情況下,毒性就是藥性。
實驗室試驗結論跟臨床用藥完全不是一回事,在某種程度上說,臨床用藥是實驗室所無法複製的,所以不能拿實驗室結論來批判臨床。拿飽受詬病的馬兜鈴酸來說,馬兜鈴酸不溶於或者難溶於水,這一點中醫黑不會提及的。另外,拋開劑量談毒性就是耍流氓。
再有,中醫治病講究辨證論治,中病即止,能最大限度的降低中藥的毒副作用。上世紀70年日本的小柴胡事件,就是因為將小柴胡湯做成小柴胡沖劑而濫用造成的。
作為臨床醫生,應該加強自身職業修養,做到熟知所處方藥物的毒性,掌握有毒藥品的安全用量,將中藥的毒副作用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