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上期我們提到了望診是四診之首。而在望診中“察色”、“察舌”又是最具中醫特色的診法。

今天我們先來具體地談談察色診病。

由於遺傳、地域、工作環境、季節等的不同,人們的膚色有很大區別。中中國人以黃為基本色,正常人有偏黑、偏白、偏紅等不同,但無論黃、黑、白、紅,總以明潤、光澤、含蓄為佳,俗稱“氣色好”。

而面色晦暗、枯槁、無光澤為差,提示正氣不足,病情較重。

病態的膚色主要有白、黃、赤、青、黑五種。

白 色

病態的白色表現為蒼白、淡白、虛浮而白等。

“五行學說”中五色的“白”與五行的“金”、五臟的“肺”、五氣的“燥”對應。通常提示陽氣不足,特別是肺氣的不足,或失血過多。由於陽氣不足或失血後氣血兩虧,不能上行、外達、榮養於體表,故色白無華。

如長期進食量不足導致的營養不良,或大量進食寒性食物及冰冷飲食,或大量、長期使用過寒性藥物,損傷人體陽氣,致陰寒內盛,多呈現虛浮而白的面色。

慢性胃病患者,如果突然出現面色蒼白,出冷汗,心跳加快,提示可能有消化道大出血的問題。

此外,有慢性出血性疾病的人,如痔瘡出血、女子崩漏等,面色也多蒼白。

黃 色

病態的黃色表現為萎黃、灰黃,以及黃綠色(黃疸)等。一般主溼證或虛證。“五行學說”中五色的“黃”與五行的“土”、五臟的“脾”、五氣的“溼”對應。

所以中醫認為,面色、目色、掌色發黃,體內多有溼邪。這種溼邪有可能是外感而來,也有可能是內生的,這種內生溼邪多與脾胃運化功能受損有關,因脾虛不能將食入的水谷很好地轉化為氣血精微,反停而為溼。

如新生兒黃疸,肝膽病引起的黃疸等,無論黃色鮮明與否,中醫都認為有溼邪,面板金黃如桔子色者多屬溼熱證,晦暗如煙燻者多屬寒溼證,治療時通常要用化溼藥,另外,溼邪重的這類患者,患病後飲食一定要清淡,不能吃“大魚大肉”等葷食。

臨床曾經遇到過一些急性黃疸性肝炎患者,家人希望他們能早日康復,想方設法增加營養,每天或隔三差五地給患者送甲魚(鱉)吃,結果大多事與願違,這些家庭經濟好、吃得起很貴甲魚的患者,比那些經濟條件差、吃不起的患者康復得反而慢。

從中醫角度看,原因在於甲魚為養陰助溼之品,大量進食不但不能祛除溼邪,反而火上澆油,加重了溼邪,病必難愈。另外,虛浮的黃,如營養不良的黃胖病,多為脾氣虛證。

赤 色

病態的赤色表現為紅赤、滿面通紅、紫紅、暗紅等等。

“五行學說”中五色的“紅”(赤)與五行的“火”、五臟的“心”、五氣的“暑”對應。多主火熱證,包括實熱證與虛熱證。

因血得熱則行,所以當體內熱盛時,多紅色。

目內眥紅赤,甚至長紅色的胬肉,或手掌心紅赤,或面板出紅色的瘡疹,小便紅赤(血尿),舌尖部位的紅赤等,通常會判斷為心火,因古人認為:目內眥屬心、“諸痛癢瘡皆屬於心”、“心開竅於舌”;

急性紅眼病的目赤腫痛,提示肝經有火,因“肝開竅於目”;鼻翼兩側或周邊紅赤,提示肺經有火,因“肺開竅於鼻”;脣色紅赤,如塗胭脂狀,或牙周炎時的牙齦紅腫,多提示脾胃經有熱,因“脾開竅於口”;下頦部位(反應下焦問題)的暗紅色硬結痤瘡,常提示腎經有虛火。高熱時的面紅赤、咽喉與扁桃體的紅腫、疔瘡癰癤的區域性紅腫等均屬火熱或熱毒證,肺結核患者的午後顴紅,多屬陰虛之火。青 色

病態的青色表現為青灰、青紫。

一般主寒證、痛證、瘀血證,或為驚風之先兆。“五行學說”中五色的“青”與五行的“木”、五臟的“肝”、五氣的“風”對應。

血得寒則凝,血脈瘀滯,不通則痛,所以感受寒邪,或陽氣不足,或體內有瘀血時膚色多青。

如突然劇烈腹痛時面色、脣色、甲色發青,無論有無明顯的受寒史,一般都認為屬寒性疼痛,可作區域性熱敷或口服溫熱性質的藥物。

有些中年男性,長期缺少運動,加之平時飲食口味較重(飲食過鹹過油膩),多有高血壓、高脂血症、高粘滯血癥等疾病,這些患者的手掌與指甲常呈青紫色,中醫從瘀血論治多有效。

另外,若小兒高熱時出現鼻柱、兩眉間、口脣四周青紫,多為驚風先兆。

黑 色

病態的黑色表現為灰黑、幹黑等。

一般主腎虛證、水飲證、瘀血證。“五行學說”中五色的“黑”與五行的“水”、五臟的“腎”、五氣的“寒”對應。當腎中陽氣虛衰,不能主水,則水液內停。

如有些人目眶周圍皮膚髮黑,俗稱“熊貓眼”,多見於腎虛水泛的水飲病,或婦女寒溼下注的帶下證。若腎精虧虛,不能溫養滋潤血脈,血行不暢,或瘀阻血脈,表現為黑而乾枯之象,如耳輪幹黑焦枯。

若氣血瘀阻,面板暗黑,乾燥粗糙脫皮,中醫稱“肌膚甲錯”,則屬嚴重的瘀血證,臨床用活血祛瘀藥治療後黑色多可消失,面板會轉潤澤。

五色主病對臨床運用中醫藥診治疾病確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但人體的疾病非常複雜,如舊病與新病的混雜、病證的寒熱錯雜或虛實夾雜等,都會對膚色產生影響,診斷時不能單憑察色一項定病,還要四診合參,才不會出錯。

#大家健康超能團# @大家健康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慢性支氣管炎咳嗽,反覆發作?做好7點預防,肺部呼吸更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