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志與七情在中醫認為均屬於人類情緒活動的範疇。
什麼是五志?《素問,天元紀大論》"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憂、思、恐",統稱五志。
五志不僅是個體臟腑機能的一部分。也是人類情緒變化的正常表露,即受意識駕馭的、有節制的情緒活動。
《說文解字》"志,意也"
"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靈樞,本髒》),因此,五志不僅對機體有保護作用,還具備"生理調節器"的功能。使個體不斷自我調節,從而起到適應外環境的作用。
五志為了適應外環境的要求,始終處於變化調整之中,但這種變化是適中的,是有一定限制和約束的。
五志有效、理智變化應是動而中節,無太過不及。就是一個適度原則。
什麼是七情?七情之說,陳無擇闡發《素問,舉痛論》雲
"神靜則寧,情動則亂。故有喜、怒、憂、思、悲、恐、驚"。
五志作為臟腑功能的一部分,乃人之常性,是七情產生變化的基礎。外界刺激達到一定程度,超出了意志的調控範圍。
就會形成強烈持久的精神刺激,此時五志轉化為七情。成為一種顯態致病因素。
五志與七情關係五志與七情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
志和可有效地調控情志,使之動而有節,起到保護機體作用。
志傷則情志失控,成為致病因素。二者區別在於"常"與"變",在於生理反應還是病理變化。
日常生活中如何區分情緒的好壞呢?平時生活中,人們時刻在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從而更好適應周圍人和事。但當發現自己情緒存在下列情況,你可能處在不好的情緒中,須及時調整:持續時間長、程度強烈、身體出現不適。
情緒不好或憤怒時,體內物質會有什麼變化?對身體又是如何影響的?七情致病的機理,中醫認為主要是影響人體內環境的穩定,導致氣機執行不暢、臟腑氣血功能失常。
現代醫學證明,情緒的刺激超過一定限度時,會引起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的紊亂,體內激素隨之發生變化,兒茶酚胺釋放增多,腎上腺皮質和垂體前葉激素分泌增加,胰島素分泌減少,
(情緒變化在人體不同部位的反應)
從而引起體內神經對所支配的器官的調節發生障礙,出現一系列的機體變化和功能失調。
七情內傷致病主要臨床表現儘管這些症狀比較多,筆者還是想說給觀者,以便在生活中,對照自已的不適,便於預防和治療。
心腦血管疾病。暴怒、情緒持續緊張和過度疲勞是高血壓、冠心病發病和加重的重要原因。
神經系統疾病。引起各種神經官能症,神經衰弱、癔病和強迫症。嚴重的,還可引起精神錯亂、行為失常。
消化系統疾病。對情緒的反應也相當敏感,如食慾減退,噁心嘔吐、胃痛、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腹痛腹瀉等
呼吸系統疾病。可引起胸悶、氣急、心率改變、面色蒼白、頭額冒汗、哮喘等。
內分泌系統疾病。強烈的刺激可導致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過度緊張、長期焦慮是誘發‘甲亢’的重要因素。
引起癌症的原因儘管很多,但七情內傷也是一種強烈的促癌劑。
祖國醫學、現代醫學,對於情志致病都是非常重視的,因此了解認識情志致病基本常識,生活中才能主動避免不良精神因素的刺激,對於保持身心健康,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