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一提到“脂肪”兩個字,不少人都搖頭:不能吃不能吃,這東西對身體沒有好處。但事實上,脂肪是人體必需的七大營養素之一,對健康有著不可或缺的價值和作用;之所以很多人對脂肪避之唯恐不及,其實是“過量攝入脂肪”後的種種不甚健康的狀況——無論是外在體態上的還是內在各臟器功能上的——給人們造成了錯誤的認識。不過,相比於脂肪給人們造成的誤解來說,有一種東西可是真正“吃不得”,對身體健康有百害而無一利——它就是脂肪的孿生兄弟“反式脂肪”。我們日常飲食所需的脂肪,或者可以叫做“順式脂肪”,兩者屬於同分異構體——組成相同,但分子的排列方式呈現出有規律性的差異。

也正是這種差異,讓“反式脂肪”成為了健康的大敵……

反式脂肪酸分為兩類:一類是天然的,一類是人工製造的。天然反式脂肪酸存在於牛羊肉和牛羊奶中,含量並不高;人工製造的反式脂肪酸一小部分是在油脂加工或烹調過程中無意生產出來的,更大量的則是為了滿足市場的需要而刻意生產出來的。

說起“刻意生產反式脂肪酸”,就不得不提19世紀至20世紀在美國興起的所謂“低脂飲食”潮流。在19世紀之前,美國的食品工業主要用的油是豬油、牛油等動物油脂,以及棕櫚油、橄欖油等熱帶植物油脂。這些油脂的共同特點是富含飽和脂肪,所以非常穩定,不容易氧化變質,用這些油脂製作出的食品無論是品質上還是口味上都很受消費者的歡迎。

但是好景不長:隨著“飽和脂肪酸會導致心臟病”的認知廣為流傳,當時的食品企業迫切需要一種用來取代飽和脂肪酸的所謂“低脂飲食替代物”;而在1902年食用油的氫化技術誕生並取得專利後,基於氫化處理油品所具備的很多傳統油脂沒有的優點,使得富含反式脂肪酸的氫化植物油迅速流行起來——

●產品穩定不易變質,可反覆煎炸、不產生油煙;

●常溫下為固體形狀,可以讓食品呈現出各種形態;

●用氫化植物油製作出的產品口感酥脆,市場接受度很高;

●可以延長食品的保質期;

●成本低廉,適合企業大批量採購使用。

氫化植物油很快受到了食品工業的廣泛歡迎。從大食品公司到街角的麵包店、超市、餐廳、學校食堂……處處都看得到氫化植物油的身影。潘多拉的魔盒不知不覺中已被開啟……

反式脂肪酸的危害

人們對新生事物的認識似乎總要經歷一個過程。反式脂肪酸剛剛問世的時候,並沒有關於它的太多的研究;彼時人們還沉浸在這樣一種“十全十美”的健康油脂帶來的便利和享受當中。但隨著反式脂肪酸用量的逐漸增大,越來越多關於反式脂肪酸可能造成健康問題的研究逐步引起了各國科學家的持續關注。

自1957年由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生物學教授弗雷德·庫默諾開始的最早關於反式脂肪酸的研究,到1992年哈佛大學流行病學教授華特·魏立特將其關於反式脂肪酸的研究結果發表在英國著名醫學期刊《柳葉刀》,前後經歷35年的研究得到了一個肯定的結論:反式脂肪酸對人體有害。各國也都開始正視反式脂肪酸的問題,並紛紛採取了限制性措施。至此,反式脂肪酸算是被官方徹底打入了冷宮。

那麼,反式脂肪酸對人體有哪些危害呢?

1, 形成血栓。反式脂肪酸會增加人體血液的黏稠度,容易導致血栓的形成;

2, 引發冠心病。反式脂肪酸會導致“高密度脂蛋白”(HDL,好膽固醇)降低,而使“低密度脂蛋白”(LDL,壞膽固醇)升高,導致心臟健康岌岌可危;

3, 降低記憶。研究認為,青壯年時期攝入大量反式脂肪酸,老年時患阿爾茲海默症(老年痴呆症)的比例會更大;

4, 容易發胖。反式脂肪酸不容易被人體消化,更容易在腹部積累,導致肥胖。喜歡吃薯條等零食的人應提高警惕,油炸食品中的反式脂肪酸會造成明顯的脂肪堆積。

反式脂肪酸的辨別

儘管現在越來越多的包裝食品都已經主動標明自己反式脂肪酸的含量,但為了避免撞到“漏網之魚”,我們還是要知道反式脂肪酸在食品中的存在方式,為了自己的健康擦亮雙眼——

1, 一般食物標籤列出成份如有“代可可脂”、“植物黃油(人造黃油、麥淇淋)”、“氫化植物油”、“部分氫化植物油”、“氫化脂肪”、“精煉植物油”、“氫化菜油”、“氫化棕櫚油”、“固體菜油”、“酥油”、“人造酥油”、“雪白奶油”或“起酥油”、“植脂末”的,即含有反式脂肪酸;

2, 鬆軟香甜,口味獨特的含油類食品,大多含有反式脂肪酸。代可可脂巧克力、奶油黃油、葵籽油、蛋糕、調和油、固體湯料、大豆油、威化、派、薯條薯片、泡芙、奶油麵包、玉米油、花生油、比薩、麻花……等等;

3, 奶茶裡的奶精、速溶咖啡裡的咖啡伴侶也都含有大量的反式脂肪酸。

天然食物當中的反式脂肪酸微乎其微;而如果用油烹調的溫度低、時間短,所產生的反式脂肪酸也微乎其微,基本可以忽略不計。一個人過健康的生活,用新鮮的油脂,很少高溫煎炸,多吃涼拌燉煮菜,自己在家做新鮮的飯菜,不吃各種加工食品,就能做到遠離反式脂肪酸。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中央保健專家傳授的六條食療方,老人們都愛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