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聽了很多中醫課,各種不同的老師有各種不同的說法,該聽誰的?

比如說關於人的體質,朱丹溪(保和丸的發明者)說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所以養生的首要方法是滋陰。李可老先生卻說陽虛者十之八九,陰虛者百不見一,所以應該堅決地扶陽,飲食也該多吃辛溫辛熱的食物。類似的分歧與矛盾在中醫學習中是非常多見的。其實不僅僅是中醫,其它的學科也存在同樣的問題。

我們經常會看到媒體上說科學研究表明某種食物對人體非常有益,應該多吃,過了幾天,又說最新研究表明其實這種食物有害,最好不吃。過了幾天,最最新研究又表明這種食物其實還是有益的,完全可以吃。

你學了那麼多中醫課,看了《黃帝內經》、《傷寒論》、《脾胃論》什麼的各種書,是不是生生把自己學成了一個百度搜索引擎?家人感冒了,你頭腦裡冒出無數的可能性,倒底是該辛溫解表?還是辛涼解表?滋陰降火?病人呢?他不需要知道這麼多的理論,他只想知道吃什麼藥能讓自己的病好。

如果是一個完全不懂醫的人,生病了去醫院就好了,醫生讓吃藥吃藥、讓掛水掛水。反而少些疑慮和糾結。學了一些中醫,半懂不懂真還不如無知來得輕鬆。

前陣子朋友得了頸椎病,我想起另外一個好友推薦過一個療效不錯的店,便帶朋友過去治療,店主說是祖傳的膏藥,的確效果也不錯。後來有一次才聽旁邊店的人說這個店主原來是賣炒餅的,不知從哪得了方子,就只能治一種病,別的都不懂。這些人其實連醫生都不算,不管誰來就只有這一招。反而是這些人,他們的內心是安定的,療效反而也是不錯的。

老子說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這裡的窮並不是沒錢,而是知道的太多,選擇太多,反而不知道該走哪條路了。幾千年前的老子是怎麼知道我們現在的資訊過載、人人罹患選擇困難症、拖延症的?有多少課程、書籍在我們的收藏夾、書架裡吃灰?

如果沒有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做為支撐,讀再多的書、學了無數的知識也用不上。再多的泥沙、磚頭也成不了一座大樓。

所以想要學習中醫,初期就要一門深入,在一個體系下學習。等將來有判斷能力了,再去博採眾長。

學習中醫,最重的是恢復我們的覺和感。想知道食物的寒熱,可以自己親自去嚐嚐。如果你吃了這個食物不舒服,胃開始有存在感,那麼不管科學說這個食物多麼有營養,它可能都不太適合你。營養學研究可以作為重要的參考,但最重要的還是你自己的感覺。當然這是指一個身心平衡的人的感覺。如何恢復正常的感覺呢?站樁、太極、瑜珈靜坐都可以。科學與中醫並不矛盾,而是很好的互補。

你對你自己所說所做的保持覺知了嗎?可以試試,觀照自己的言行舉止。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原來我們的腸胃是這樣保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