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腎病發生後,主要是會引起身體兩方面反應,一是調節自身水、電解質、酸鹼等物質失衡,二是腎臟濾過、排毒能力下降。腎臟各方面功能開始走下坡路,負擔會越來越重。

因此在腎病治療過程中,不僅是要及時控制尿蛋白、血肌酐、血鉀等指標穩定,減輕對腎功能的持續傷害,維持病情穩定,同時也要注意恢復腎功能,同時減輕腎臟負擔。

其中減輕負擔重要的一項就是嚴格管理飲食。

我們每天攝入的食物都需要經腎臟過濾代謝,形成毒素排出體外,如果長期存在一些不好飲食習慣,必然會加重腎臟負擔,對腎功能產生損害。

3種飲食習慣很傷腎,不少人卻不以為然!

很多人飲食都是偏向於,喜歡吃什麼就多吃點,無所顧忌。但對腎功能不好的人來說,就不能隨意任性了,對於一些明顯會傷腎及身體健康的飲食必須要拒絕。

一、偏愛重口味食物,吃的鹹

很多人在飲食上習慣吃鹹點,比較有滋味,還有一些本身含鹽較高的食物比如愛吃鹹菜、臘肉、辣醬、辣椒等也很受歡迎。但吃的太鹹對腎臟卻不是件好事。

攝入的鈉鹽太多,會導致鈉離子代謝紊亂,且會影響血壓的穩定,使血流壓力增大,影響腎臟血液的供應,引起腎小球內的高鹽,加速纖維化的發生。且腎病患者多存在水腫的情況,攝入太多鹽分會加重水腫,都不利於病情恢復。

二、喜歡煲湯喝,油脂嘌呤太高

生病了不少人喜歡煲湯喝,比如雞湯、排骨湯、魚湯等等,覺得滋補。但今天就要來闢個謠,湯裡的營養真沒多少,還不如吃幾塊肉。

相對來說,湯中所含的蛋白質非常少,也就含有1%-2%,而100g肉中含有蛋白質大約為15%-20%,相差非常大。最重要的是,肉在熬製過程中,其中所含的油脂、嘌呤等物質都會留在湯裡,腎病患者喝了反而會升高血脂、尿酸等指標,沒什麼實際好處。

三、以形補形,實則不然

腎病會造成機體免疫力的下降,導致渾身乏力、食慾不振的情況。部分患者覺得是身體虛弱,覺得腎病肯定就腎虛,認為吃什麼補什麼,就吃腰子來補腎(有些人常常把腎臟稱為腰子)。

其實飲食觀念中“以形補形”的說法沒有任何依據。從食物營養方面科學分析,可想而知。動物腎臟也就是動物內臟的一部分,含有脂肪、膽固醇、嘌呤非常高,也是肉類,含有一定的蛋白質,與普通的食物沒什麼區別,沒有滋補作用。腎病患者最好少吃。

這些看似很平常的飲食習慣,不少腎病患者卻沒放在心裡,依然我行我素。對腎病的恢復非常不利,而且還可能引起尿蛋白、高血壓等症狀的反覆。

相反的對腎病治療有益的飲食習慣,可以用兩個字概括“少和清”。不論是哪類食物都應該控制好攝入量,包括一些優質蛋白的食物,同時以清淡飲食為主,才是腎病應該堅持的飲食習慣。

如果腎病患者們還有腎炎、腎衰竭、尿毒症等飲食、藥物相關問題,可以點“了解更多”提交!

最新評論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明明睡飽卻沒有睡好?你的睡眠品質決定你的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