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喘證按病理性質分虛實兩類。實喘病勢多急,包括風寒閉肺證,痰熱壅肺證,痰濁阻肺症等;治療以祛邪利氣為主。虛喘則病勢徐緩,主要是腎不納氣證;治療以培補攝納為主。虛實夾雜,寒熱互見者,應分清主次,權衡標本,辯證選方。下面說說各證症狀與可用中成藥。風寒閉肺證

主要症狀表現為喘咳氣逆,呼吸急促,胸部脹悶,痰多而白稀薄帶泡沫,或有頭痛鼻塞,無汗,惡寒發熱。舌苔薄白而滑,脈浮緊;可採用溫化宣肺方法治療。可用中成藥有風寒咳嗽顆粒,小青龍顆粒,苓桂咳喘寧膠囊等。

風寒咳嗽顆粒,本方由陳皮、法半夏、麻黃、生薑、青皮、苦杏仁、紫蘇葉、五味子、桑白皮、炙甘草等組成。可宣肺散寒,祛痰止咳;適用於外感風寒,肺氣不宣所致的咳喘,症見咳嗽痰多,胸悶氣喘,頭痛鼻塞等。

用法用量:每次開水沖服5g,每天沖服2次。(運動員禁用,內熱咳喘,虛喘者,高血壓,孕婦,青光眼患者慎用。)

小青龍顆粒,本方由麻黃、桂枝、法半夏、乾薑、白芍、灸甘草、細辛、五味子組成。可解表化飲,止咳平喘。適用於風寒水飲,無汗,惡寒發熱,喘咳痰稀。

用法用量:每次一袋開水沖服,每天3次。(兒童,孕婦,哺乳期婦女,肝腎功能不全者及運動員禁用。內熱咳喘,虛喘者,高血壓,青光眼患者慎用。)

苓桂咳喘寧膠囊,本方由茯苓,桂枝,苦杏仁,甘草,白朮(麩炒),陳皮,法半夏,桔梗等組成。可溫肺化飲,止咳平喘。主治外感風寒,痰溼阻肺,症見咳嗽痰多,喘息胸悶氣短等。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5粒,一日3次。(風熱,痰熱咳嗽,陰虛乾咳者及孕婦慎用。)

痰熱壅肺證

主要症狀表現為喘咳氣湧,胸部脹痛,痰稠黏而色黃,或夾血痰,伴胸中有煩悶,身熱,有汗,口渴喜冷飲,咽乾,面紅,尿赤便祕。舌苔紅,苔薄黃膩,脈滑數;可採用清化肅肺方法治療。可用中成藥有清肺消炎丸,葶貝膠囊等。

清肺消炎丸,本方由麻黃,人工牛黃,炒苦杏仁,石膏,牛蒡子,地龍,羚羊角組成。可用於痰熱阻肺,急性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見胸脅脹痛,咳嗽氣喘,吐痰黃稠證候者;可清肺化痰,止咳平喘。

臨床用藥經驗彙總:

1、馬翮通過對肺心病患者臨床治療研究,證實了清肺消炎丸能改善患者肺功能,,有效緩解肺心病患者的咳嗽、喘息等症狀,降低併發症發生率且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廣泛應用。

2、喬曼等通過對慢性肺源性心臟病臨床治療探究,證實清肺消炎丸能改善肺功能,可有效緩解慢性肺心病(痰熱壅肺證)患者的喘憋、咳嗽症狀,且安全性好,值得臨床應用。

用法用量:口服。週歲以內小兒,每次服用10丸;一歲至三歲,每次服用20丸;三歲至六歲,每次服用30丸;六歲至十二歲,每次服用40丸;十二歲以上及成人,每次服用60丸,每天3次。(運動員禁用,風寒表證咳嗽者,孕婦,體弱年邁者,高血壓,青光眼患者,心功能不全者慎用。)

葶貝膠囊,本方由北葶藶子、苦杏仁、麻黃、川貝母、黃芩、瓜蔞皮、石膏、赭石組成。適用於痰熱壅肺,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者症見喘息,咳嗽,咯痰,胸悶,苔黃或黃膩;可清肺化痰,止咳平喘。

用法用量:每次飯後服用4粒,每天用藥3次;一般7天為一療程或遵醫囑。(孕婦,體弱年邁者,高血壓,青光眼患者,心功能不全者,脾虛便溏者慎用。)

痰濁阻肺證

主要症狀表現為喘而胸滿悶塞,甚者胸盈仰息,咳嗽,痰多黏膩色白,咯吐不利,或有嘔惡,食少,口黏不咳。舌苔白膩,脈滑或濡;可採用化痰理氣的方法治療。可用中成藥有橘紅痰咳顆粒,祛痰止咳顆粒等。

橘紅痰咳顆粒,本方由化橘紅、茯苓、百部(蜜炙)、水半夏(制)、白前、苦杏仁、五味子、甘草組成。可用於感冒、咽炎引起的痰多咳嗽,氣喘;可潤肺止咳,理氣祛痰。

用法用量: 每次開水沖服10-20g,每天用藥3次。(陰虛燥咳者慎用)

祛痰止咳顆粒,本方由黨蔘、芫花(醋制)、紫花杜鵑、水半夏、甘遂(醋制)、明礬組成。可健脾燥溼,祛痰止咳;主要用於慢性支氣管炎及支氣管炎合併肺氣腫、肺心病所引起的痰多,咳嗽,喘息等症。

用法用量:每次用溫開水沖服6g,每天2次用藥 ;小兒酌減或遵醫囑 。(孕婦禁用,陰虛燥咳,外感咳嗽,腎虛作喘,及體弱年邁者慎用,且中病即止。)

腎不納氣證

主要症狀表現為喘促日久,甚者一動就喘,呼多吸少,氣不得續,動則喘甚;小便常因喘甚而失禁,或尿後餘瀝;形瘦神疲,汗出肢冷,而脣青紫,或有跗腫,舌淡苔薄,脈沉弱;又或有喘咳,口咽乾燥,足冷,汗出如油,面紅煩躁;舌紅少津,脈細數。可採用培補攝納的方法治療。可用中成藥有補金片等。

補金片,本方由陳皮、鹿角膠、桔梗、蛤蚧(去頭、足)、龜甲膠、百部(蜜炙)、浙貝母、紅參、白及、黃精(蒸)、茯苓、當歸等組成。可用於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結核,肺心病緩解期;可補腎益肺,健脾化痰,止咳平喘。

用法用量:每次口服用藥5-6片,每天用藥2次,一般以30天為一個療程,或遵醫囑。(肺熱咳嗽,感冒者慎用。)

健康指導

喘證的轉歸因其性質和治療等不同而有差異。患者既往有慢性咳嗽、肺癆、哮病、心悸等病史,出現喘促氣短,呼吸困難、張口抬肩,不能平臥等症狀時,應及時到醫院檢查治療;嚴重者,稍動則喘息劇烈,煩躁不安,心慌,面色青紫,肢冷,汗出如珠,意識模糊不清時,應及時撥打120急救電話,到醫院緊急救治。此外,日常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反覆發作者可冬病夏治,用中醫中藥扶正固本;宜戒菸酒,避免接觸刺激性氣體及灰塵,花粉,寵物等;慎起居,適寒溫;注意休息,適當加強鍛鍊。

參考文獻:

[1]世界最新醫學資訊文摘,2018,18(50):123-124.

[2]臨床誤診誤治,2017,30(06):67-70.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經常半夜睜眼到天亮?多與臟腑出了問題,需對症調理